一个人、一把琴、一个失眠的夜晚……2024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展演剧目,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后浪新潮演出季作品《低音大提琴》日前迎来首演。演员王耀庆挑战单人剧,讲述一位低音提琴手关于事业、爱情、渴望的思索,在自己独特的"防空洞"里寻求一方心灵的净土 。本轮演出将上演至5月5日。
《低音大提琴》的故事源自德国知名编剧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精心创作,他继承了德语文学中书写小人物的传统,把焦点对准社会地位边缘的小人物。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疏远,这些都在聚斯金德笔下那些"小人物"以及他们"窄小"的生存空间中得以清晰展现。该剧于1981年9月在慕尼黑首次演出后,便在众多剧院上演,受到广泛好评。随后,该剧被译成多种语言,成为欧洲话剧舞台上长盛不衰的经典剧目。
当谈起单人剧中的戏剧冲突,王耀庆表示:"戏剧冲突并非仅局限于舞台之上,就像在这部剧中,大家会看到一个平凡人好像被困在一个地方,这个困境是我们心理造成的?还是由于其他的原因?我们期待观众能够体会到,这种冲突并非源于外部困境,而是源于我们内心的挣扎与选择。"
这场单人剧没有眼花缭乱的灯光,没有激烈的肢体冲突,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一个低音提琴手的自言自语和一把默默聆听和忍受的低音提琴。剧中的乐手,与自己终日相伴的大提琴之间,也不乏精彩的"对手戏"。虽然低音提琴不会说话,但主演王耀庆凭借细致传神的肢体语言,张弛有度的台词功力,酿造出时而深沉内敛,时而富有激情的情感起伏,围绕着它展开一连串有关回忆、思索和遐想,将这把原本静默不语的乐器,塑造成一位心照不宣的"最佳配角"。
当然,这把低音提琴只是一个载体,王耀庆说:"在这个剧本中,说的是一个低音提琴手,一个乐手的故事。但是他关心的事情,他所能够理解的世界,其实跟我们每一个人都一样。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强调大家都可以来这个故事里找到你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把琴可以是任何的东西,比如摄影师的摄影机、编辑记者的那台电脑等等都和这把琴一样,承载着每一个人背后的故事。"
此次《低音大提琴》全新舞美设计由沈力打造,他用木质栅栏结构做弧形墙壁,把整个房间做成了低音提琴的切面,一根支撑柱横亘在演区中部——如果你用一根内窥镜深入真实的低音提琴琴身,就会发现这个设计完全来自真实的琴厢结构,这是沈力与导演杨溢共同埋下的彩蛋。该剧采用的舞台表现形式是在小剧场,所以也为这部戏带来了更多的直观感。当演员在舞台上真情倾诉,观众们就像他的老朋友们。舞台整体写实、有序,也增加了观众的心理认同感,拉近了观演距离。
作者:王筱丽
文:王筱丽 图:陆宇烁 摄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