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生活经验
对联怎么写

  对联怎样写详解(一):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写对联要字数相等,资料相关。上下联之间资料要相关,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节奏相应,平仄相谐。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2、字数相等,资料相关,从资料看上下联之间资料要相关,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

  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对联怎样写详解(二):

  1、对联,是出跟对,能够是自我一个人写,也能够是你出,让别人来对。

  2、首先对联的字数要是相同的,上联如果是一个字,下联也要一个字,上联如果是十个字,那么下联也要是十个字。

  3、对联的词性要相同,名词要对名词,动词要对动词。也就是说,上联第一二个字是名词下联一二个字就要是名词,

  上联收尾是仄声,下联收尾要是平声。

  4、对联的声律也要是相对的。但能够一三五个字是不用相对,二四六个字要严格相对。

  5、对联分意境,机关,等种类。如果上联出的是意境联,下联要写意境来相对,如果上联坎有机关,下联则要破机关,并且不能是凑数字,要通顺合理

  6、对联中的下联,要比上联有气势,下联要能压倒下联,对联讲求天成,也就是说,你出的对子,刚刚好通顺,但又看起来是天然而来,没有强拼强凑。

  7、上下联不能出现有相同的字,或是重了音。

  8、上联出的意思,你下联对出来,要看起来有关联,不能说上联出,天长地久,你下联出个什么东西,这就不行了。也不能出相同或相近意思的,要相关联,但上联跟下联的意思不能是一样的,这样的话那就没必要了。两相同的意思作对联也是大忌。

  对联怎样写详解(三):

  1、对联就是指粘贴或悬挂在门框或亭台楼阁柱子上的联语,也叫楹联、对子。中国写对联历史悠久,传承广泛,对联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在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写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句语调平仄协调,字体对仗工整,这与中国诗词创作有相似的地方。一般上下联资料对应讲究。读起来朗朗上口,情景交融。比如,上联:高居宝地财兴旺,下联:福照家门富生辉,横批:万事顺意。

  2、对联一般没有字数限制,分为上下联,还有横批。上下联如果按字数分,有四言联,五言联,七言联,还有二十一言联等。如果按咏物对象分,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等。春联就是过年的时候贴在门框左右两侧的言联,喜联就是结婚或小孩弥月办酒席的时候,在家里大门和堂屋门框贴的言联,寿联就是为老人祝寿而做的言联,挽联就是老人过世或英雄人物牺牲,为了怀念他们而做的言联。一般上联贴在门框的右边,下联贴在门框的左边,而横批贴在门框的上头正中央。

  3、一般而言,在民间书写对联,对书体没有严格的要求。但最为广泛通用的是楷书字体,其次为行书字体,也有隶书字体。而篆书字体比较少见,主要是因为楷书字体相对其他字体比较容易辨识,也比较规范严谨。在民间,一般写四言联、五言联用楷体字比较多,写七言联用楷书和行书多,而写十三言联或字数更多的二十一言联,则用隶书多,因为在同一张对联纸上头写字,用隶书字体写,能够写更多字数。所以长联一般用隶书写较好。

  对联怎样写详解(四):[本内容由 南识网 https://www.nanss.com/ 整理]

  对联的长短(字数),没有限制,但首先要从一句一句对起,一字一字对起。作对联时,构思好了主要的感受、意思之后,就试着把上联写出,然后对以下联。上下联都要反复修改,力求按照上述“要求”来加工,做到合格、有水平。首先,字与字相对,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

  1.狭类相对

  ①局部内相对。比如,人身器官相对:脚对头,肺对心,胆对肝。(同时,研究到平仄相对)。例句:“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眼观四面,耳听八方。”“愿丹心报国,看赤手擎天。”又如,花木类里相对:梅对林,菊对兰,桃对杏,李对桃,桃李对柏松,柏松对竹梅……又如,飞禽类里相对:鸡对鸭,鹤对鹅,燕对雀,燕雀对鸿鹄,鸬鹚对鸳鸯……又如,走兽类里相对:龙对虎,犬对牛,豺狼对虎豹,黄犬对青牛,长鲸对狡兔……又如,天文类里相对:天对地,雨对风,星对月,星月对风云,雨云对风雪,小雨对长虹……又如,地理类里相对:山对水,石对泥,水石对泥沙,湖川对港岸,岛屿对江河……

  ②数字内部相对:由一至十相对,或百千万亿等相对。注意:其中的平声字仅有两个,即“三”与“千”,其余都是仄声字,所以大部分放在“一三五”的位置上为好。数字对的例句:“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谷暗千骑出,山鸣万乘来。”“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五字句)又例:“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二三人。”“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七字句)

  ③颜色相对:例句:“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清与青同音)

  2.广类相对

  例如:中对外,古对今,天对地,山对水,海对天,海对山,日对年,日对天,鹤对人,人间对天上,地狱对天堂。例句:“晓云连幕卷,夜火杂星回。”“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3.词性相对

  名词相对:前面所举的“狭类相对”或“广类相对”,都是名词相对。动词相对:裁笺对写字,赏月对看花,吟诗对作画,饮酒对围棋,“衡阳雁去,巫峡猿啼。”“秋帆远,古木疏。”谓语相对:对句中,上下联皆由主语谓语构成者极多。例如:“秋气改,晚凉开。”“翠屏合,丹嶂开。”“青山横,白水绕。”“山河动,日月高。”“黄鹂啭,白鹭飞。”“花经眼,酒入唇。”副词相对:“蛱蝶深深见,蜻蜓款款飞。”“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天边白日悠悠逝,篱畔黄花淡淡香。”“寒方重,气自高。”

  4.正反相对

  用意义相反的两字来相对,有异常鲜明、针锋相对的好处。比如:大小、上下、长短、有无、浓淡、浅深、高低、远近、美丑、善恶、存亡、兴衰、黑白、甜苦、明暗、生死等等相对。例如:“无穷宇宙,有限光阴。”“生为人杰,死作鬼雄。”“有限年华,无边事业。”“红旗映日,白雪连山。”“数字对”“颜色对”“正反对”等,范围小,字也不多,比较容易找到相对的字眼,应当力求对好。

  以上所说,不必过于拘执,要灵活运用。如果意思好,手法高,能够放宽到“广类”以外去对。多读好的律诗对句,就会明白,无须墨守成规。例如:“林疏山骨清弥瘦,天阔诗魂病亦豪。”(以“诗”对“山”,以“豪”对“瘦”;“披霭远峰时隐现,带霜残叶半青黄。”“星河好夜闻清佩,云雨归时带异香。”(《题巫山神女庙》)5.平仄相对平仄相对,即,上下联的声调高低,错综相对。

  在对联和格律诗中,都是十分重要的条件。.五字对句的平仄格式(和五言律诗之对句相同)平平平仄仄①五字平起式仄仄仄平平星垂平野阔露从今夜白例联:月涌大江流月是故乡明仄仄平平仄②五字仄起式平平仄仄平古木无人径明月松间照例联:深山何处钟清泉石上流字对句的平仄格式(和七言律诗之对句相同)平平仄仄平平仄①七字对句平起式仄仄平平仄仄平春风桃李花开日洞庭波涌连天雪例联:秋雨梧桐叶落时长岛人歌动地诗仄仄平平平仄仄②七字对句仄起式平平仄仄仄平平秋草独寻人去后红雨随心翻作浪例联:寒林空见日斜时青山着意化为桥五字句与七字句的联语,都仅有上头说过的“平起式”与“仄起式”,好学、好记。每一副联,是平起,还是仄起根据上联之第二字来确定。因为一般以两字为一个音节,而音节重点,天然落到第二个字上头。所以,句中的第一个字、第三个字、或第五个字,其平仄,在音节上,就无关紧要了。即,造句时,不必严守“格式”,能够从宽,或平或仄,都能够。所以,古人有“一三五不论”之说。相反,“二四六”个字,就必须“分明”,必须讲究。

  对联怎样写详解(五):

  写对联有三个规律:

  第一是上下联字数相等。对联起码每联4个字,7个字的居多,12个字以上的称为长联,比较少。

  第二是平仄相协,即平对仄,仄对平,这样读起来和谐,不会拗口。但单数字位能够不拘平仄,双数字位必须严格遵守,这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第三是词性相对。总的来说,是虚词对虚词(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实词对实词。虚词的字数很少,实词的字数最多。例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名词中如果能再分细一点就更工整,例如人名对人名、地理对地理,天文对天文,颜色对颜色,动物对动物等。至于在用字方面,凡上联用过的字,下联不能再用。

  贴对联也有规定,但较为简单。上联贴左边,下联贴右边。怎样区别上下联呢那里有个秘诀。最终一个字是仄声的,必须是上联,最终一个字是平声的,必须是下联。横批多属吉祥或有鼓舞意义的话,贴在门上方。不用横批的也能够。

  作对联,还要合于下列规律: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

  五、上下联意思能够相近或相反,能够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同时,上下联资料要有必须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是指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读音影响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调,则读之拗口,用于楹联创作,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

  对联是一种格律文学,所以,它与律诗、词、曲一样,有必须的格律要求。对联格律的基本要求就是平仄和对仗。平仄合律,这是对联的基础要求,否则,就是不合格的对联。对仗又是对联的关键,一副不对仗的对联,即使平仄合律,也很难称得上是对联。

  一、平仄

  汉语有四声,如按《佩文韵府》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但入声从元代开始,就在北方逐渐消失。如按现代普通话,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平仄相谐(“平仄”的概念:平,指普通话阴平、阳平,即第一、二声,如“妈、麻”,在对联中称为“平声字”;“仄”指普通话上声、去声,即第三、四声,如“马、骂”,在对联中称为“仄声字”。“平仄相谐”就是声调相互协调,以便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韵感。“平仄相谐”是对联的声律要素。对联不像格律诗词那样要求尾字押韵,但要求上联联脚是仄声,下联联脚是平声。“联脚上仄下平”是对联声律最基本的规则),这样一来,没有了“入”声,它归入了其它几声中。如果归入了上声、去声,能够不必研究,如果归入了平声,则在写对联时就必须注意了。当然,现代人写对联是给现代人看的,完全能够按现代四声来写。

  对联的基本句式如下(以下用○代表平声,▽代表仄声):

  四言式:▽▽○○∕○○▽▽

  五言式:○○○▽▽∕▽▽▽○○,▽▽○○▽∕○○▽▽○

  六言式:▽▽○○▽▽∕○○▽▽○○

  七言式:▽▽○○○▽▽∕○○▽▽▽○○,○○▽▽○○▽∕▽▽○○▽▽○

  写对联时应遵循如下一些规则:

  1.平仄每隔两字即转换。对联语句的音节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双音步”,一是一字一顿,叫“单音步”。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要求。故诗词中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对联中是适用的。

  2.上下联平仄相对。一般说来,上联末字(句脚)为仄,下联末字为平。

  3.上下联各两句的对联,句脚以○▽∥▽○为佳。

  4.上下联各三句以上者,句脚以上下协调为准,不必强求,但末句句脚还应以上仄下平为宜。

  二、对仗

  1.对仗是对联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所谓对仗,就是在上下联相同的位置上,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在对仗中,又有工对与宽对之分。对仗的范围越小,就越工整,即工对。反之,只要是词性相同者对,就是宽对。可是,动词、副词等,并没有分类,而在形容词中,仅有颜色是自成一类的,其余也没细分。所以,所谓对仗的范围,一般也只指名词。古人对名词的分类颇细,如把名词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宫室、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花果、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方位、干支、人名、地名等。工对能写好,当属上乘,但工对要求严,势必限制人们的思路,所以,多数人习惯于宽对。

  对仗除词性相对外,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亦应坚持一致和统一,即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对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对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

  2.对仗的讲究和避忌。

  ①有些词,不一样门,甚至不一样类,但常被用作对称,如“金玉”、“诗酒”、“金石”、“人物”、“兵马”等,如果用来对仗,也属于工对。

  ②借对:某字与其相对的字本来不工,但此字的另一意义却与其相对的字成为颇工的对仗。如王维《崔录事》中有“少年随天马,晚节更为儒”,在那里,“年节”之节借为“节气”之节;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中有“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那里“星汉”之汉借为“汉朝”之汉,等等。类似情景,在唐诗中颇多。

  ③如果上下联中同边自对,则上下联之间能够不必求工。如阮元题《杭州贡院》:“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此联中的“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和“西湖月满,东浙潮来”分别是同边自对,不拘泥于两边词性相对,也属工对。

  ④忌合掌:合掌是上下联同意词相对,这是写对联时应避忌的。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通四海”对“达三江”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弄清“同类词相对”与“同义词相对”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概念:前者属工对;后者即合掌。

  ⑤避重字:那里的避重字是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是说同一个字出此刻上下联的同一个位置上,异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此刻上下联不一样位置上,这都是写对联时应极力避免的。

  上述避忌不包括叠字及虚词。叠字相对如明顾宪成撰《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有规则地使用重字,能够增强对联的表现力。虚字相对如孙中山《赠邓彦华》:“养成乐死之志气;革去贪生之性根。”李銮宣《温州江心屿文天祥祠联》:“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谊若龟鉴,忠肝若铁石;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在地为河岳,经天为日星。”刘凤诰《伊犁过复亭联》:“过也如日月之食焉;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这几副联上下联中“之”字相对。

  ⑥平衡:上下联的分量轻重要大致相当,这样可给人以平衡美。如某茶坊联:“人笑庭中,采得新芽香宅院;茶销海外,赢来美誉耀神州。”那里的“庭中”与“海外”,“宅院”与“神州”,大小悬殊,就显得不平衡了。

  三、切题

  对联与其它文体的区别之一是:表面无题,实则有题。对联一般张贴、悬挂或铭刻在楹柱上,它与室内环境或名胜古迹已融为一体,所以,这就要与环境相协调,即要切人、切事、切物、切时、切景等。

  1.切人:如徐渭《题孙夫人祠》:“思亲泪落吴江冷;望帝魂归蜀道难。”此联充分揭示出孙夫人感情上的两难处境,十分感人。

  2.切事:如鄙人网名联《墨梅》:“花港观鱼,鱼戏竹丛频呕水;灵峰探墨,墨飘香气尽沾衣。”写的是在杭州游“花港观鱼”和“灵峰探梅”事。

  3.切物:如鄙人网名联《雪》:“瑞雪纷飞,妆点江山银凤舞;霞光初照,激扬天地玉龙飞。”是写北方冬天下雪之情景。再如徐宗干《咏炭联》:“一味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此联咏物真切,寓意深长。

  4.切时:如鄙人网名联《春》:“春风拂面,柳絮颠狂,小溪流水潺潺去;微雨湿衣,杏花含露,燕子侧身缓缓飞。”一看就明白写的是春天气象。

  5.切景:如鄙人网名联《塞外风光》:“贺兰山下,黄沙衰草悲痛月;走马川头,白雪枯杨刺骨风。”是作者的亲身体会。再如《荒川》:“半片荒凉,平沙滚滚遮天地;一川烟草,林木阴阴阻风源。”写的是宁夏沙坡头景。在那里,一边是大漠黄沙,一望无际;一边是九曲黄河,波涛汹湧。唯独中间有一片绿地,有树,有草。若非亲身经历,实难想象。非正宗对联的写法

  所谓不拘平仄的楹联,是指可是分强调平仄、工仗和用韵的楹联。这种联语作品,长期以来被斥为“非正宗”的楹联作品。其实,从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楹联的客观实际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的句式、句法、结构是同时具备的;从贴桃符到贴楹联这一民俗习惯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也是同时产生和发展的。不拘平仄楹联的写作灵活自由,能够根据实际资料量体裁衣,完全适应推广普通话的新形势,具备强烈的时代感,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正以其直切、朴实、稳重的艺术风格,在联海中闪耀着奇光。

  不拘平仄楹联的格局和程式是:出乎天然,不事雕琢,不拘平仄,不强求工仗乃至以同字相对。因为这种格局、程式和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程式相悖,故历来不为人们所重视,更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否定。可是,它并没有所以而绝迹,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元代,中原红巾军初起之时,写在战旗上的“旗联”是: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这副“旗联”充分反映了红巾军浩大的声势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在写作格局和程式上,并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但其影响极大。在尔后明代中叶刘六、刘七起义时,西路军战旗的旗联仅改“大宋”二字为“混沌”而已: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

  在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军占领南京之后,在龙凤殿两旁柱子上又见到了这副楹联的身影,只可是是更易二字,变成: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在明朝,据郎瑛《七修类稿》(下)“对联条”载:“吏部许尚书讚,乃尊亦吏部尚书也。己先为户部尚书,兄诏,亦尚为南户部尚书也。吾友俞子木为作一对云:

  父冢宰,子冢宰,秉一代之铨衡;

  兄司徒,弟司徒,总两京之会计。

  该联上下联均有同字“之”相对。在清朝,据梁章钜《楹联丛话·格言》载,胡可泉知苏州,揭一联于门外,联语是:

  相面者,算命者,打抽丰者,各请免见;

  撑厅者,铺堂者,撞太岁者,俱听访拿。

  这说明那种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的楹联,当时在官厅衙门亦有所张贴。又据徐珂《清稗类钞·文学类·纪文达所见马神庙联》载云:“纪文达在京师,尝偕友过马神庙。庙门左掩一扇,上有联云:'左手牵来千里马。’友谓文达曰:'且勿观下联,试各思之。’文达曰:'下联当为:前身终是九方皋。’及审视,乃:右手牵来千里驹也。”这段记载再次说明,以不拘平仄、不事雕琢、不强求不仗的格局和程式去创作楹联是很常见的。这一般有两种情景:一是民间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此手居多,像上举的“左手”、“右手”联即是;二是文人雅士,为准确表示自我的联作主旨,不愿受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和程式的束缚,明知违律而有意为之。

  但总起来讲,这种不拘平仄的楹联在过去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整个学术文化界,这种楹联逐渐多了起来,并为人们所理解,一些名人也开始创作这种联语。比如我们此刻在许多学校常见到这样一副联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1944年12月郭沫若为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内陶行知先生墓门所题写的楹联。

  这种不拘平仄的楹联,给联苑带来新的气象,是应当予以充分肯定和推荐的,正如哈哈在说诗中所提倡用今音今韵作旧体诗词一样,也应当提倡用灵活的格式撰写传统的楹联。对联格律技巧对仗浅谈

  马蹄韵浅淡.

  对联格律中最重要的两条联律分别是:句中平仄和句脚平仄。

  句中平仄是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以下所举皆是正格,变格不计在此例):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至七言,最为常用,八言以上,视节奏而定。

  句脚平仄,指对联一边若干句每句最终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每边一句:仄

  二句:平,仄

  三句:平,平,仄

  四句:仄,平,平,仄

  五句:仄,仄,平,平,仄

  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以此类推。举例如下,每边二句

  上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句中之平仄为: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忧平、面仄。

  下联: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句中平仄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老仄、头平。句脚合每边二句规则,即:上联句脚忧平面仄。下联句脚老仄头平。平仄几乎相反相对,意境也是。其他长句也大同小异。

  另外,句中平仄,还能够用相反的,就看如何与句脚来搭配了。如句中平仄四言句是(平平仄仄),你如果出上联,也能够用仄仄平平,与句脚相组合。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