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風雨,百年偉業,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在四川留下了諸多光輝印記。四川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自然環境最惡劣、歷時最久、行軍總裡程最長、活動地域最廣、發生戰役戰斗次數最多、召開會議最多的省份,譜寫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彝海結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等英雄史詩﹔全國第二大蘇區——川陝革.命根據地在此建立﹔從四川走出一大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新中國成立以后,三線建設在這裡轟轟烈烈展開,抗震救災、脫貧攻堅等時代命題彰顯偉大精神力量。
文博場館裡的一件件紅色文物,正是學習黨史的最鮮活的教科書。今日起,《天府周末》推出“文博場館裡學黨史”系列報道,帶領讀者從文博場館中學黨史,感悟初心,汲取奮斗力量。
1928年,時局動蕩,國家何去何從?時代的命題,叩問著仁人志士。為啟民智、探方向,一批優秀的報紙、雜志應運而生。彼時,李一氓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創辦《流沙》,在新陣地上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文藝作品,啟迪著民眾,撫慰著人心﹔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抗戰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國難三日刊》在川應運而生,針砭時弊,“麻辣十足”的川話評論,將一段波瀾歲月記錄於卷……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5月18日,記者走進四川省圖書館,在館藏的產生於特定時代的紅色文獻裡,感受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的波瀾壯闊。
紅色文獻 把波瀾歲月熔煉於卷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委在武漢主辦了《戰時青年》雜志,並於1938年1月10日發行創刊號第一期。最開始雜志設為半月刊,遷重慶出版后,因各種動蕩變為月刊。到1940年9月又再度改為半月刊,並重編期號,發行“新一期”。
如今,這本雜志在四川省圖書館可見。因為時間久遠,書籍虫洞斑駁,不過,創刊號封面上紅色的“戰時青年”四字,依舊醒目,頭發飄揚的青年一手高舉,似乎召喚著同輩向前奮進。翻開書,即可從中找到青年關心的問題、國際國內形勢的分析、各地學生運動與救亡運動的報道,以及共產黨領導人和社會名人的文章。除了文章,還有木刻版畫、漫畫、現代詩和愛國歌曲,如1940年2期上,就刊有冼星海歌曲《軍民進行曲》。
四川省圖書館古籍部副主任杜鵑介紹,在雜志創刊號中,還登有周恩來《現階段青年運動的性質與任務》一文。文末還特別備注,這篇文章是1937年12月31日周恩來到武漢大學的演講詞。現代著名版畫家王琦曾為雜志創作了不少封面圖,有反映戰斗情景的《戰斗的原野》,有描繪戰時人民生活場景的《賣報的小孩》,有反映后方建設的《嘉陵江上》等。他回憶,“周總理曾親自關心和指導這個雜志的工作,每期出版后,都由雜志的負責同志送總理審閱,總理對每一篇文章和每一幅圖畫都提出自己的意見。”
此外,這本雜志還刊登有葉劍英《目前戰局與保衛武漢》、馬識途《到農村去的初步工作》、張申府《所望於今日青年的兩三點》等先進的言論和主張,啟迪意義非凡。
除了《戰時青年》,省圖書館還藏有不少蘊含著“四川特色”的紅色文獻,如雙月刊《四川婦女》,該雜志是1945至1947年在黨領導下創辦的一個群眾性刊物,由重慶四川婦女社編輯和發行。此外,在省圖書館還藏有抗戰時期中共中央在延安創辦的黨內刊物《共產黨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個证治機關報《向導》周報,中共中央西北局宣傳部主辦的雜志《人民西北》……這些散落的文獻,宛若一顆顆星星,最終串聯成星光,照亮著那段風雲歲月。
《國難三日刊》 麻辣版的“抗戰風雲”
報紙,作為時代的記錄者,是人們親近和了解歷史的途徑之一。在四川省圖書館,就藏有不同時期的報紙,向人們無聲講述著那些波瀾壯闊的歷史歲月。《國難三日刊》就是其中之一。誕生於1937年,雖然僅存兩年便停刊,但《國難三日刊》卻是當時四川的“現象級”報紙。該報的總編輯鐘汝為是中共黨員,也是當時“四川省各界抗敵后援會”秘書,編輯和工作人員都是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
在省圖書館館員樊迪引導下,記者穿過排排書櫃,來到一個書架上的箱狀盒前,抽出盒子輕輕打開,紙張已經泛黃的《國難三日刊》躍然而出,豎式的排版、黑白的漫畫、簡約的分欄線……像是穿過了時光隧道,1937年8月到1939年6月的歷史風雲涌動於眼。
1937年7月,國共兩黨和地方實力派共同組建、但實際由我黨領導的“四川省各界抗敵后援會”成立,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四川正式形成。為推動抗日救國,宣傳黨的主張,當時的地下黨員通過統戰工作,以四川省各界抗敵后援會的名義創辦了《國難三日刊》。
動蕩的年代,如何救亡圖存?時代給予的命題,川人給出了回答。
1937年8月29日,《國難三日刊》創刊發行第一號。由鐘汝為執筆的《發刊詞》發出川人“對外抗戰,對內民主”的時代之音:“這時代——這動蕩、悲慘而偉大的時代,中國是正遭逢著空前的國難……時至今日,我們深深相信,‘對日徹底抗戰’是摧破民族頸項上的枷鎖,求中國自由平等的方略。對內‘實行民主’與對外‘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為徹底抗戰之勝利的唯一的兩大柱石……”歲月流轉,如今再讀這篇《發刊詞》,仍振聾發聵。
依托“旗幟鮮明地宣傳中國共產黨的全面抗戰主張,注重揭露一切妨礙抗戰的問題”的辦報風格,《國難三日刊》廣受群眾歡迎,被贊為“言論新穎,消息靈確,精神食糧抗戰良藥”。發行初,該報隻有四五千份,但不到一月,即突破萬份,達到近一萬五千份,最盛時達到四萬余份。而當時成都報紙發行量最大的《新新新聞》也僅五六千份。《國難三日刊》的“走紅”震驚了成都報界,據說,當時《新新新聞》的負責人陳斯孝一度不相信《國難三日刊》有這樣大的發行量,還曾秘密到印刷廠去打探詳情。
打開省圖館藏的這份報紙,每期4版的報紙上,有“戰局綜述”“抗敵工作”“國難三日記”“國際三日要聞”“我們的敵國”“短評”“社論”“人物志”“白刃集”“常識講話”“社會的一角”等欄目,內容豐富。除了轉載必要的文章外,一律是自寫稿,新鮮感很強。樊迪介紹,從這份報紙上可以找到北方戰場情況、八路軍的成績、延安的通訊、共產黨領導人和著名進步人士的講話等。這份報紙除了匯聚時证要聞,還具有濃郁的四川特色,如由四川的共產黨員蘇幼農執筆的“白刃集”欄目,用四川話編“段子”抨擊時弊,“活潑”“麻辣”。
《流沙》 半月刊裡的革.命文學觀
在四川省圖書館5樓,“李一氓文庫”坐落於此。穿過拱形的門廳,古朴的文庫展覽牆上,一排文字引人注目:“我的后事從簡,隻稱一個老共產黨人,不要任何其他稱謂,不開告別會和追悼會,火化后我的骨灰撒在淮陰平原的大地上。”指著牆上的文字,省圖書館研究館員何芳介紹,這段文字是李一氓的臨終遺言。
作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证治家,李一氓早年在上海參加學生運動,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生經歷了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歷史時期。李一氓愛書,也喜歡藏書,晚年他將自己畢生收藏的文物、書籍悉數捐贈公藏。
如今,在“李一氓文庫”,除了其所捐贈的古籍,還有不少和黨史有關的文獻。如1961年影印本的《流沙》。磚紅色和泥巴色相間的封面上,藝術化的“流沙”二字躍然。何芳介紹,1927年底,李一氓在黨的安排下,秘密去上海從事艱險的地下工作,同時做文化工作。這一時期,他巧妙地同敵人周旋,為轉移、保存黨的重要力量做出了貢獻。在此期間,他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主編過《日出》《巴爾底山》等刊物,翻譯了《馬克思與恩格斯》《馬克思論文選譯》等著作。而《流沙》就是這一時期他主編的刊物。
1928年初,根據當時中央证治局常委、中央組織局主任周恩來的指示,李一氓加入以郭沫若為首的革.命文學團體創造社,並和潘漢年、陽翰笙一起在創造社裡組成黨小組。同年3月15日,《流沙》在上海創刊,由陽翰笙、李一氓主編,郭沫若定名並題刊頭,主要刊登社會科學論文和文藝作品。
如今,打開這本半月刊,在第一期的《后語》中,編者將創刊初心娓娓道來:“我們不敢學時髦者的矜夸,說我們這小小的刊物的使命是什麼指導青年,喚醒青年,我們隻想一方面緊緊的把捉著無產階級的意識和精神來否定這趣味十足和風光滿紙的文壇另辟一塊荒土。一方面也想幫助我們一般的青年多多少少得學些正確而且必要的社會科學的知識……我們還有個更大的宏願:就是想把小小的本刊向一般同情於我們的青年公開,願意把它當成大眾的喉舌……”
由於國民黨當局的查禁,《流沙》於5月30日停刊,總共隻出了六期。不過,在六期的刊物上,李一氓、陽翰笙、彭康、朱鏡我等常在該刊發表系列文章,力圖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闡述有關哲學、社會主義和某些國際問題,宣傳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理論和主張。李一氓曾以“李一氓”“一氓”“氓”“L”等筆名,活躍在《流沙》上,發表了很多文章。其中發表理論文章、翻譯文章,他就署名李一氓、一氓﹔在《游擊》欄目發表小短評,署名氓﹔署名L則是發表詩歌作品。如今,人們就可通過其發表在該刊的理論文章《改良主義是不是在中國行得通?》《证治制度簡說》《我對於歷史劇的主張》等﹔翻譯作品《唯物史觀原文》《科學社會主義的哲學淵源》﹔詩歌《太陽似的五月》《紀念牌》等,一窺李一氓的革.命主張和觀點。(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邊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