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开平碉楼
领略华侨文化典范之作
立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之美。
遍布侨乡开平的1833座碉楼,千姿百态,异彩纷呈,被誉为“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开平碉楼集居住、防御外敌功能于一身,建造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朝中后期,后随华侨的产生和发展而鼎盛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如今,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千楼千面,其中以自力村、立园、马降龙碉楼群等为典型。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让我们再次走近它们,领略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
自力村
民国时期开平侨乡风貌代表
自力村是开平市兴建碉楼最多的一个行证村,也是“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四大遗产地之一,村内共有碉楼9座,居庐6座。
该村由安和里、合安里、永安里三条小村庄组成。上世纪50年代初,这三条村庄与附近三条村分别被编成两个行证村,命名为“自力”和“更生”,自力村之名沿用至今。自力村中建筑与周边农耕环境融为一体,堪称民国时期开平侨乡风貌的代表。
据了解,自力村是方姓家族村落,祖先来自河南固始县。南宋驸马金紫光禄大夫方道盛曾率兵参与“新会崖门之战”,兵败后携家眷移居开平,自力村的村民乃驸马后代。19世纪中后期,迫于生计的方姓族人开始经澳门、香港出国谋生。无奈,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侨居国先后立法排华,禁止华工入籍,其侨眷也无法出国团聚。于是,大多数华侨努力工作、勤俭节约多年后,携积蓄“衣锦还乡”,在村内建起众多的碉楼建筑。
早期的华侨回乡,首先建造传统民居,后来生意有成者再建造碉楼和居庐,大部分建筑建于20世纪初期。自力村的布局基本体现了当年华侨新村“棋盘型村落格局”的规划思想,多层建筑的内部平面布局,秉承了村民的居住习惯和风水传统,各层拥有功能齐全的空间,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稍有盈余的家庭喜欢在建筑的外部采用壁画、灰雕等装饰。既有传统的花鸟鱼虫、梅兰竹菊,也有高楼大厦、火车轮船等反映时代特色的内容。
自力村新旧不一、材料与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记录了开平乡村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自力村共有住宅92间,其中传统三间两廊式村屋有77座。由于开平华侨分布在全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在继承传统形式的基础上,较多地吸收了世界各国建筑的特点,因此建成的碉楼千姿百态、琳琅满目。从三间两廊的传统建筑到中西合璧的钢筋混凝土塔楼,经历了不同建筑风格的变迁。村内15座碉楼、居庐造型各有千秋。在外观造型上风格多样,有中国传统的硬山顶式,也有西方的古罗马式、德国堡垒式等等。
立园
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华侨园林
立园,由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家族始建于20世纪初的私家庄园,园林巧妙地将古典园林韵味与欧美当代流行的别墅建筑特色融会贯通,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之美,又被称作“华侨第一园”。
据了解,立园以《红楼梦》描绘的大观园为依托,历时10年兴建,耗资26万银元,全部工程于1936年告竣。全园面积11900平方米,分为别墅区、大花园区和小花园区三个部分。立园的意境是“小桥、流水、人家”,园内三个区域彼此以人工河或围墙分隔,又用桥亭或通天回廊连成一体,可谓园中有园,景中有景。
立园出自园主谢维立之名。别墅区有融汇中西建筑风格的六幢别墅和碉楼一座。其中,别墅“泮立”、“泮文”之名,出自园主及其父谢圣泮,其兄谢维文之名。这种侨楼家宅命名的手法在五邑侨乡比比皆是,至今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