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我向大家推荐了一本“有伤风化”的小说——《包法利夫人》。
这本书虽然涉及“偷情”,却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经典之作。今天阿谷君要介绍给大家的,是一部引发更多争议的作品——《洛丽塔》。
这本讲述了畸形恋的小说,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
因为这本小说,纳博科夫成了享誉世界的大师级作家,也赚得陪盆满钵满。但是《洛丽塔》的出版过程并不顺利。
出版商声称,如果出版该书,大家都得坐牢。
纳博科夫不得已,只好将《洛丽塔》交给法国一家专门出版情色书籍的出版社出版。
出人意料的是,《洛丽塔》上市后带来了巨大的商机,英国和美国的出版商纷纷被征服, 争相恐后地出高价将此书重新出版。
1958年在美国出版后,《洛丽塔》一路蹿升到《纽约时报》畅销书单的第一位,还赢得了美国兰登书屋“现代文库”编委会公布的“百年百部经典英语小说”第四名的位次。
尽管它的主题涉及“恋童癖”,但许多读者都放弃站在道德制高点讨论此书,而被其中疯狂又美好的不伦之恋所感动。
谷主麦家曾经为了更直接地欣赏《洛丽塔》,重新捧起了英文书,并告诉自己:“即使读懂了一句话,也是我的成功,我的胜利。”
作家苏童这样评价《洛丽塔》:
“乱伦和诱奸是猥亵而肮脏的,而一部出色的关于乱伦和诱奸的小说竟然是迷人的,这是纳博科夫作为一名优秀作家的光荣。他重新构建了世界,世界便消融在他的幻想中, 这有多么美好。”
《洛丽塔》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它对人性的本能——欲望的深切描写。
它的悲剧不在于有违道德和伦理,也不在于忠诚和背叛,而是欲望深渊对美好的吞噬。
古往今来,欲望是保持动力的一种方式,却也会成为我们作茧自缚的源头。
现代社会,熙熙攘攘,名来利往,对金钱、权力、名声、面子的无穷欲望,常常让我们迷失自我,在欲望的黑洞中越陷越深。
而在情色的外衣下,《洛丽塔》或许会让我们重新思考,面对人类的原罪“欲望”,如何抉择才不致于被欲望之火烧毁己身。
2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全书一开头,几句简洁有力的独白就瞬间击中了读者的心。
小说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
主人公亨伯特,是一位从法国移民到美国的中年教授。因为少年时期的恋人安娜贝尔早夭,他患上了“恋童癖”,对9-14的少女有着不该有的爱意。
在美国治疗期间,他爱上了房东的女儿洛丽塔。
由于儿时的阴影,亨伯特对洛丽塔无法自拔。为了一直留在洛丽塔身边,亨伯特娶了女房东黑兹太太为妻,成了洛丽塔的继父。
后来,黑兹太太发现了丈夫对自己的不忠和对女儿的无耻企图,写了三封信准备离去,却在寄信的过程中遭遇车祸身亡。
于是,亨伯特顺利得到了洛丽塔的监护权,随后以转校的名义,带着她四处旅行,并占有了她的肉体。
亨伯特在美国以继父的身份带着洛丽塔旅游途中,他利用零用钱、美丽的衣饰和食物等小女孩会喜欢的东西来控制洛丽塔,以及继续满足自己对她的欲望。
面对洛丽塔,他已经退化成一只野兽:“我爱你,我是一只五足动物,可我爱你。你可鄙、粗鲁,坏透了,可我爱你,我爱你!”
洛丽塔长大后,开始讨厌继父,在尾随而来的剧作家奎尔蒂的启发下远走他乡,摆脱了亨伯特的控制。
三年之后,亨伯特收到洛丽塔来信。信上说她已经结婚,并怀孕了,需要继父的金钱援助。
亨伯特给了她一笔可观的费用,并请求洛丽塔离开丈夫和他走。
但是洛丽塔拒绝了这个要求。悲痛欲绝下,亨伯特追踪并枪杀了奎尔蒂。
最终,亨伯特因血栓病死于狱中,而17岁的洛丽塔也因难产而死。
被情欲之火烧得糊里糊涂的亨伯特,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在欲望驱使下采取的愚蠢举措,不仅导致了欲望的破产,还酿成了毁灭人生的悲剧。
3
在出版至今的50多年时间内,《洛丽塔》受到了许多不同程度的曲解。
有人说这是纳博科夫关于自身身份认同的自传体小说,有人则从“劝善惩恶”的道德角度解读纳博科夫的写作意图。
但是纳博科夫本人对此回答地十分明了,他曾经说过:“任何虚构性作品一旦纳入社会价值研究都是荒谬、可笑的。”“小说创作是非道德和非理性的。”
在我看来,无论哪一种解读方式,无可质疑的一点是,纳博科夫笔下的故事,早已远离了道德,远离了现实。
人生的喜怒哀乐,人性的隐秘脆弱,人们对于理智、渴望、自我意识的追求和反思,都融合在这500页的文字当中。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有一句话深深地印在我脑海中。
当亨伯特企图说服洛丽塔离开丈夫跟他生活的时候,洛丽塔说道:“他(奎尔蒂)毁了我一时,而你毁了我一生。”
亨伯特爱了洛丽塔一生,也毁了她一生。再不幸福的家庭,也比乱伦来得好。
纳博科夫把亨伯特对洛丽塔离经叛道的爱描绘的至真至诚。
他对洛丽塔掏心掏肺,无条件地满足她、迁就她,这种爱让法律和道德都黯然失色。
但是懵懂的洛丽塔对亨伯特的引诱,只是无知少女对性爱的试探。她无法理解亨伯特对自己疯狂偏执的爱。
亨伯特可以为了洛丽塔放弃生命,但洛丽塔仅仅把他当做一时的荫庇。
这样一段不对称的畸形恋,从一开始便注定是场悲剧。
在少女反叛时期,如果洛丽塔能得到正确的引导,也可以变成真正优雅的女人。
但是亨伯特的理智早已被欲念铲除,在洛丽塔的肉身面前,他失去了真实感和判断力,将洛丽塔引向堕落的深渊,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4
据说,有一些颇为聪明的编辑,在翻阅《洛丽塔》的样稿后,把此书水斏是“古老的欧洲诱奸了年轻的美国”或“年轻的美国诱奸了古老的欧洲”。
对此,纳博科夫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我也无法认同。
作为一部举世公认的奇书,《洛丽塔》借用情色小说的外壳,探讨的是人的生存困境,在欲望面前,人性的挣扎和脆弱,以及人在和世界相遇时的冲突和失败。
书中有一个关键人物奎尔蒂,一直到最后才露出真面目。
他和亨伯特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有恋童癖,都喜欢文学,从事文学创作工作。
他们看似对立,却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奎尔蒂就是亨伯特内心镜子中的真实自我。
他开枪杀死了奎尔蒂,实际上是杀死了自己不受理智控制的双重人格,杀死面对洛丽塔时如野兽般的自我。
亨伯特杀死“自己”,是对导致悲剧的欲望的清算,也是自我的一种救赎和解脱。
作为一部充满挑衅的文学试验,纳博科夫用不带一个脏字的优美笔触描绘了一段不伦之恋。
它既挑战了我们既有的观念和审美认知,也让我们意识到欲望的毁灭力量。
《洛丽塔》出版至今已逾60年,但是对于欲望的讨论却从未止歇。
当今的中国社会,出现了一批被“假精致”掏空的年轻人。他们在社交媒体上“格调高雅”,在现实生活中却穷酸不堪。
在“精致人设”的背后,是欲望驱使下不切实际的高消费观念。当生活被“精致”的欲望渗透殆尽,我们便只能在焦虑疲惫中前行。
叔本华曾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则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一个人不能没有欲望,没有欲望的人生如同一潭死水,了无生趣。
但是面对欲望,我们永远不能失去理智和判断力。若是沦为欲望的奴隶,人生的悲剧便会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