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蕾和春晚总导演哈文,以及主创团队中的大部分骨干,相识于2003年的7月,那时他们走到了一起,共同创建了一个后来家喻户晓的综艺节目——《非常6+1》。于蕾在大学的专业是新闻,2001年毕业后,她怀着一个“铁肩担道义”的梦想进入中央电视台。对于做综艺节目,最初在她潜意识里是排斥的。但是,因为不愿放弃每一个划过眼前的机遇,并且在前辈的推荐下,抱着不服输的学习态度,于蕾在团队里留了下来。从道具到制片,从导演助理到外联,在几乎尝试了节目系统可能涉猎的所有工种后,于蕾最终获得了大家的肯定,成为了当时导演组里最年轻的一位导演。
在痛并快乐的磨砺中,于蕾度过了在《非常6+1》的5年成长期,这也是青春最黄金的5年。那是一段一直被他们津津乐道的日子。导演组的兄弟姐妹们只要做节目,就吃住都在一起,工作上是伙伴,情感上像家人。所有的难题、快乐、成长的记忆,都是大家共同拥有、随时可以拿出来一起分享的。在那5年中,于蕾不但积淀下了深厚的友谊,也开始真正地了解“电视”这门繁杂的艺术。在这档最早以“圆梦”为主打概念的节目制作中,她有机会观察和走进了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的生活。从北大荒的拖拉机手,到SOS儿童村的爱心妈妈,从边关哨所千里探亲的军嫂,到热爱踢踏舞的聋哑少年……每一次平民梦想的绽放,也丰满着她自己的人生。在于蕾看来,那是一件积德的事。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从为百姓圆舞台梦想,到与精英畅谈人生的追梦经历,2008年诞生的《咏乐汇》,让于蕾的职业生涯与“梦想”的碰撞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这是一档被定为为“闲谈秀”的边吃边聊的名人访谈节目,她们把节目的口号定为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传奇”。这是于蕾第一次担任专职的撰稿,自那时开始,于蕾开始深入思考话语形态对于节目的作用,开始想办法塑造主持人的话语风格,开始剖析和勾勒每一个嘉宾的人生曲线,然后努力使他们人生转折点上的故事表达显得趣味盎然且与众不同。两年的《咏乐汇》,100多位嘉宾,总撰稿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于蕾是栏目组里唯一一个与所有嘉宾促膝长谈过的人。后来存着的一大叠那时写的稿子,蔚为壮观。访谈过的人、写过的字,稿子如今虽已成了弃物,但随文字积淀下来的,是笔力、是记忆、是成长,更是人生的厚度。
2011年的除夕,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特别节目《喜到福到好运到——春晚倒计时》8小时直播,担任总导演的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没有跟家人一起过年,那个时候的她完全没想到自己会在几个月后就跟真正的春晚发生了关系。
2011年5月,于蕾接到任务,协助时任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总监助理的哈文策划召开一系列的“春晚座谈会”,为2012年春晚的创新方向广开言路、察纳雅言。从工人、农民到学者、大学生,从范曾、尹鸿到陈维亚、赵宝刚,7场座谈会留下了10万字的会议纪要,并最终在于蕾的笔下浓缩成了8000字的建议汇总。这份建议汇总成了后来春晚创作的宝典,观众的意见为春晚的创新指明了方向。
2011年6月下旬,哈文被正式任命为2012年央视春晚的总导演,并着手组建团队,于蕾成为团队中最早被确定加盟春晚的人。这无疑是一次站上巨人肩头的机会,而这个机会的背后一切都源于数年来哈文团队的磨合造就信任的结果。她要做的,就是证明这份信任没有给错人。2012年第一次担任春晚总撰稿时,于蕾写主持词时曾研究过奥斯卡颁奖典礼,单人串场,既洋气、又幽默。她想着把春晚做成一个国际化的晚会,于是她按照歌舞秀的形式写了一版主持词,把晚会分为四段,每个段落都由一个主持人串场。但现场的效果是主持人一站到舞台上,她立马感觉不对,对于春晚这个喜庆的盛会来说,这样处理太“冷清”,于是我们便看到后来春晚上三组主持人两两搭档镇台的排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