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因为《声临其境》我写了赵立新,还记得在节目里有人把赵立新猜错了,水旜一个名字:王洛勇。
如果单单说王洛勇几个字,或许很多人在搜索了记忆库之后也很难对上号。
可是如果跟你讲他演过“焦裕禄”,你是不是就会恍然大悟?
一个演员的角色认可度高于本人的存在,也是对演员演技的一种褒奖吧。
然而就在接到焦裕禄这个角色的时候,很多人对王洛勇是抱有怀疑态度的,包括王洛勇自己。
毕竟让一个在美国呆了多年的人演一个贫困县的县委书记,怎么想都不沾边。相同的情况也发生在赵立新身上过。
仔细翻看他俩的履历,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海归派,都是从小对艺术感兴趣。
王洛勇的艺术启蒙老师是他的舅舅,他学会的第一个乐器就是笛子。
11岁那年王洛勇参与了“上山下乡”活动,也就是这一年,王洛勇的人生轨迹发生了转变,他考上了湖北十堰的一所戏曲学校,于是小小年纪独自一人背上行囊跑到湖北学京剧。
王洛勇是个好奇心很重的孩子,在剧团里因为对圆号的声音感兴趣,就请求老师让他学圆号,于是他又被安排去了湖北歌舞团,一待就是五年。
歌舞团的学习显然不能满足王洛勇,17岁那年他又考到武汉音乐学院主修圆号,还顺带着学习了作曲,这一切也为他后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武汉音乐学院毕业,回到剧团的王洛勇依然不安于待在这里,1981年他又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戏剧表演专业,四年以后留校任教。这要是打怪升级,王洛勇就相当于是人民币玩家了吧,一考一个准。
可是王洛勇又讲,“大学毕业就教书,从理论到理论,总感觉自己有点误人子弟”。
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可是细想又觉得此人实在是任性,别人想都想不来的事情,他竟然不当宝。
当美国来了一个艺术代表团,当他知道在美国一个戏剧可以演上七八年,甚至三十多年时,王洛勇这颗蠢蠢欲动的心再也绷不住了。辞职去美国,一点都不拖泥带水。
王洛勇似乎把人生大部分的热忱给了艺术,为了能够留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戏剧学院,他隐瞒了自己不会讲英语的事实。
要说他也着实胆大,躲避的方式简单粗暴,别人问他任何问题,他的回答就只有yesorno。
想象很美好,可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在英语国家学着靠嘴办事的专业,不开口太难,四天以后王洛勇被学校开除并收回了6000美金的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