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定义
《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2016):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国内对通用目的技术(GPT)的研究不多,但它在国际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加拿大经济学家RichardLipsey(2005)指出,人类有史以来只有24种技术属于通用目的技术。其中,驱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以及驱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力和内燃机,是最典型的、最重要的。现在,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成为新的通用目的技术,驱动一场新的革.命。这是继蒸汽机引发机器革.命之后最重要的变革(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安德鲁·麦卡菲,2016)。
知识、信息和数据是三个相关相近但确实不同的概念,人们后来更愿意使用“数据”来代替“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将之作为继土地、劳动(劳动力)、资本和企业家才能之后新的生产要素。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新的经济形态必须有新的生产要素。我国近年积极开展数据交易的探索和实践,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然而,这方面的挑战不比所带来的价值少,数据的确权、流动、保护、交易规则,都是需要智慧、需要充分研究的。
基础设施是社会分摊资本,是社会生产过程中“一般的共同的生产条件”。它不直接加入某个特殊的生产过程, 而是作为各个特殊生产过程的一般条件或共同条件,是经济腾飞的基础和底座。交通运输、管道运输、水利设施和电网是工业社会四种最主要的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时代,5G、数据中心等信息网络成为新的基础设施。近年我国高度重视“新基建”工作,以塑造面向数字未来的国家竞争力。
数字资产具有以下特征:
1)共享性/非排他性:数字资产的共享性来自信息本身的非独占性。
2)专用性:这个不好理解
最早的资产专用性概念来源于马歇尔,他认为:一些企业领导人对自己企业的人和事具备特殊的了解,这种了解是他们所专门拥有的、与企业共依存、不可分离的资产,这类企业领导人对企业来说就是一种专用性人才资本。
1985年威廉姆森:资产专用性是指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资产的专用性程度越高,其被重新配置于其他替代用途或是被替代使用者重新调配使用时,他的价值损失越大,当在投资退出的情况下,就会发生沉没成本。
3)规模经济特征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在既定的(不变的)技术条件下,生产一个单位单一的或复合产品的成本,如果在某一区间生产的平均成本递减(或递增),就可以说具有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
4)快速更迭性
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5)创新驱动特征
数字资产不同于物质资产和金融资产,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更迭和颠覆性,数字资产本身具有极强的创新驱动属性。
类似蒸汽机及其他后来的技术发展克服并延展了肌肉力量一样,计算机和其他数字技术提升了人类用大脑理解和塑造环境的能力,可能进一步加速产业的发展和对社会的深刻影响。
大数据的发展推动数字经济的进阶,进一步加速制度变革,重构企业组织和产业结构,降低交易成本,新的制度安排推动分配制度从要素为主向创新为重转变。
一方面,数字经济贡献更主要来自于创新,创新也将成为分配的核心元素。
创新开始逐渐融入传统要素中,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正在改变着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传统要素,如人力资本的出现和风投的盛行,可以说,创新在打破要素的界限,突出对价值分配的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改变了消费者效用预期,“需求创造”参与产品和服务价值分配。
传统经济中,信息技术知识作为经济发展的辅助手段,通过信息化的方式,简化业务流程。
未来,所有公司都将成为数字化的公司,数字化进入企业战略决策层面。
数字经济中,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具有网络特性,个人和企业作为单个个体的决策机制被打破,每个用户从使用某产品中得到的效用与用户的总量有关。
1、在生产力层面,数字具有易得性、便捷性、通用性等特点,可以通过降低交易成本、规模经济效应和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改变经济增长路径。
1)数字经济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2)数字经济改变了知识积累方式
2、在生产方式层面,数字经济改变了经济主体使用生产资料的方式。
3、在生产关系层面,数字经济重构了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社会)关系。
1)数字经济有助于经济体制改革。
2)数字经济带来商业模式的变革。经营方面,企业利用互联网建立电子商务交易模式,扩大了交易范围、减少交易成本、加快交易流程,引发企业流程再造的管理革.命;管理方面,企业组织结构由传统的金字塔模式向扁平化、网络化模式发展,企业联盟的作用大大加强。
本文主要内容摘录自:
其他参考:
1、数字经济再认识:它是什么,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