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破晓,大山依旧沉睡,河流仍在静淌,村庄只有一层因月色而存在的面纱,黑夜主导着全部的氛围。这里是黄河小峡水电站,人称“鬼峡”,密密匝匝的漂浮垃圾中,混杂着人的遗体。九月初秋,黄河捞尸人魏职军登上了他那艘价值4万的汽艇,迎着从黄河面上吹来的冰凉的风,去发现那些等待尊严的亡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这天早上,老魏发现一具尸体,操起汽艇上的铁叉把尸体拖近船身,蹲下来伸手去掏尸体身上的口袋,没有收获。而后,他用铁叉将尸体的手臂挑起,可是整个手掌已见不到一丝肉,只剩下如河水般黄色的骨架,且已呈泡软状,五指蜷缩在一起……“没用了。”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由于尸体经长期浸泡,已经腐烂,根据魏职军的经验,这样的尸体是不会有人认领的。老魏最终放弃捞他。那具尸体将会顺着河流的走向,继续向东。
据媒体报道,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黄河兰州段约80公里的水域,飘荡着至少一万具浮尸,而且,时至今日,仍以每年200至300余具的规模增加。这些尸体中,一部分被捞尸人捞起运走,一部分被移交亲属或民证部门火化,而一些无名的浮尸则被随意弃之,继续在千里黄河间漂荡。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11年9月10日,男,75岁……”,老魏冰箱里的笔记本上记录着失踪人口信息。老魏说这个人现在没找到,希望他没事。
一年打捞50具左右的尸体,夏季数量较多,男性比重较大——这是魏职军对10年工作的规律总结。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魏职军工作的码头,设在一个名叫“大裤衩子湾”的转口,距离他家下河坪村不过10分钟的步行路程。老魏回忆,他小时候这里并没有这个码头,2000年左右,黄河小峡水电站建成,这个距离魏职军家下游约6公里的建设,对他家产生了转折点式的影响:水电站不仅使处在上游黄河流速减慢,更拦截了上游飘下来的垃圾,和从兰州城漂来的浮尸。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魏职军正是依靠这些囤积的垃圾,兴起了另一门生意:从中打捞废弃矿水瓶和人尸。
在此之前,在更下游的村子,也有一位“老魏”——魏之乾常年打捞上游水域漂下的尸体。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与魏职军不同的是,魏之乾捞尸不收钱。几十年打捞后,不计其数的尸体经他手,尘归尘,土归土。但2000年后,什川建了小峡水电站,一座大坝将黄河漂下的尸体都拦在了大坝上游,魏之乾的捞尸生涯也就此结束了。居住在更上游的魏职军父子靠着地理优势发展起了捞尸生意。有时候,会有家属主动前来认领,也有时候,魏职军会根据尸体身上的手机、证件等联系到家属。而长期无人认领的尸体,魏职军会剪断绳索,任其向下游漂泊。一个朋友刚送过来的寻人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