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偷偷扣妈妈的门 在爸爸眼皮底下我和妈妈
人们常用“伟大”来形容母亲,说实话,我没觉得我妈伟大;在我的印象里她从来都是以家为重的,所有的选择最终落脚点都是如何让家里的每个人能过的更好、更舒服,从不奢求惊天动地、建功立业的大事儿。也有人说,母亲是平凡的,我也否认,我觉得我妈这一路走来的确不容易,她的朴素、她的坚韧,她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对大局的顾忌,已经深深刻在我的行为印记中。
老一辈人经常讲“你爸你妈年轻的时候啊……”,虽然这种句式我们年轻人往往听不进去,但是其实它从父母嘴边清口划过不知是多少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浓缩成为家常的一句话。我妈是她家里的老小,按说应该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可是在五六十年代的背景下,能有的吃就不错了,更何况我还有四个姨。她在村里生活的故事给我讲了很多,其实也没什么特别,都是苦出来的一代,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一些坚韧不拔的精神。
妈妈的小时候我的小时候
我猜想我妈读书的时候一定是个学霸,反正她不是课代表就是班长,直到现在有时候听她的同学,也就是我的叔叔阿姨辈儿的人,也时不时的说,“你妈那时候可都是坐在前排,是尖子生、班干部”。姥爷家的条件并不好,妈读书应该是举家之力而完成的,所以所谓的成绩好,更多的应该是对责任、对家庭的一种担当吧。后来她情理之中的考上了我们那儿的一所师范院校,据说那可是村里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当然我爸对我妈读书时候的描述就简单很多,就是学习好,长的好看。看来不管什么年代,学习好坏总能无形的把学生划出两个阶级,长得美与丑是亘古不变的永恒记忆。显然,我爸学习成绩并不好,不过记忆里好像从小我妈并没有树立我爸反面典型不学习的例子,也算是一种大智吧。
我后来听我妈偶尔会说,其实如果她认真的上班,一定能干出点儿名堂来。对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应该在上初中以前吧,我的印象里她就是无所不能的,什么都会,什么都管。当老师的时候,是数学、语文、历史、地理、化学各学科都教过的。当然,后来是因为有了我,淡出了三尺讲台。
可能是受益于我妈当过老师的原因,所以除了在学校之外,总能得到妈妈的额外“加餐”。当时在学校有压力的是,我妈认识学校的老师,总是让老师对我“关爱有加”,因此上课总点名让我回答问题,让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而从小性格上也是被鼓励要积极主动的表达自己,要敢于说,所以到现在让我当着几千人做个演说或者报告之类的,我都没有丝毫的紧张,而且理所应当的认为所有人上台都应该不紧张,直到上高中我才知道很多人上台是紧张的。而在很小的时候我还有印象,我妈会教我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表达,也会有意识的给我多借阅一些书,办图书证,让我尽可能多的去了解课本外的知识。印象里,关于作业和考试成绩,我妈从来没给过我太大的压力,她最厉害的一点就是,不知道怎么样的引导能让我从内心里重视起来学习这件事情,我是说不清楚的。后来问她,她也说不清楚,只是说我比较听话而已。
小时候生病的时候,我经常听妈说的一句话是:如果妈能替你的话,就不会让儿子受罪。不争气的是,我小时候还真的经常生病,幸好我爸是医生,从小看病治疗都能在家搞定,省去了很多去医院的繁琐。当自己生病的时候其实是最能看出来人与人的关系的,这种条件性的结论有点偏颇,但事实上,每次生病的时候我是能感受到我妈对我的关心和焦虑是超越我自己的。所以,当后来长大身体素质越来越好了,但偶尔生病的时候还是会想起我妈,就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条件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