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引导孩子理解非言语交流的信号。
“你看到到弟弟都憋嘴了吗?你刚才扔球太使劲,吓到弟弟了,他不喜欢。我们下回温和一点吧”。
5、尊重、并教孩子认识自己的感受。
如果孩子能确定自己不会被评判,嘲笑或批评,他会更有安全感,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那么,作为爸爸妈妈,即便孩子有些不好的行为,我们真的不能认可,但还是可以理解孩子情绪,比如,“我知道你很生气,但你不能扔石头。你生气的时候可以打打这个枕头。”
5、帮助孩子培养关于“情感”的词汇。
我很“高兴”、“快乐”、“开心”、“兴奋”、“喜悦”……
我很“难过”、“伤心”、“沮丧”、“害怕”、“嫉妒”……
情绪没有对错,不论是高兴、快乐、兴奋……还是难过、悲伤、沮丧……都是每个人必然会体验的。
与其让孩子在产生不好情绪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处理,不如在平时,就和孩子多谈论一些情绪,让孩子知道:
现在发生了什么;
我现在的心情是难过/伤心/沮丧/嫉妒……
我不开心,但我知道,情绪总会改变的。
有时,爸爸妈妈会担心:“孩子不高兴的时候,越提他的伤心事,哭得越厉害”,所以就不敢谈了,而是用零食、玩具之类的东西,试图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赶紧“止哭”。
但其实,哭,是孩子表达难过的方式,难过是每个人一定会经历的一种情绪,不如在小的时候,在爸妈的陪伴下,让孩子有机会体验“难过”、并且自己最终从“难过”中走出来的过程。
这样,下次遇到难过的事,孩子反而会觉得没关系,他以前也经历过难过的事情,他已经有经验,知道“情绪是会改变的,难过的感觉是会过去的”。
6、叙述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事情。
比如妈妈说:“我正在洗碗。我正在把透明的洗洁精挤进温水中。”
孩子就能听着这句话,看着妈妈的动作,把“洗洁精”、“挤”、“洗碗”这几个词联系起来。
洗澡的时候,和孩子说:“我们坐在浴缸。你的手臂,腿和肚子都湿了”。
孩子就能很形象地理解“湿”这个字的意思和用法。
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有助于孩子将单词、对象和动作联系起来,口头表达的能力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