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铁路局年鉴编辑部副编审陈光中保存的朱国华照片。记者高龙翻拍
朱德之孙子死刑图片
1983年9月24日,朱国华被执行死刑。记者高龙翻拍于《天津检察志》
严打“双刃剑”30年
那是被后世广泛讨论、猜测甚至渲染的一场司法风暴。其影响持续至今,但诸多案件详情仍未解密。
1983年由高层发动的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简称:严打。
这场以“从重从快”为办案方针的司法运动,对当时的法律做出了颠覆性改变,“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国家治理方式”,并对后来的司法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1983年严打之后,又有1996年、2001年两次全国范围内的严打。1983年9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等三个重大决定,对刑法做了颠覆性修改,规定对流氓罪等十几种犯罪“可以在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以上处刑,直至判处死刑”。对严打产生的问题,司法系统内部也有总结:“工作中也存在着应该纠正的问题,如对流氓罪定性不准,有的案件工作粗糙,个别区市院曾有不符合办案程序的做法以及发生错案等。”
“上午10时20分许,在多辆摩托车及警卫车的簇拥下,二十多辆刑车装载着这批行将就死的罪犯,慢慢驶过熙攘的中山路,前往刑场。朱国华被反绑双手,垂头立在第十七辆钞數厢的前端,身上穿的仍是那件旧灰衬衣。他那被垂披的长发遮掩着的脸毫无表情,谁也无法知道在这人生的最后道路上,他在想些什么?”
在北京的家中,北京铁路局年鉴编辑部副编审陈光中翻出他30年前的日记。时光指向了1983年9月24日,星期六。上述情节来自于这一天陈光中日记的记载。这是25岁的朱国华生命的最后一天。他的案子后来反复被人提起,是因为他的显赫身世——他是朱德的孙子。
与日记一同翻出的,还有一张朱国华当年的照片。经过岁月的沉淀后,照片有几道折痕。
那个年代共.产當从上到下以身作则,當风好,当时老百姓生活虽苦,但怨言很少。现在老百姓生活大好了,可是怨气倒多了,问题出在那里?是上面还是下面的问题?是當风不正还是百姓变刁了,越活越不明白了!
29年前的那场严打,迥然回荡在历史天空的一阵阵枪响过后,那从枪管里散发出来的硫磺味儿依然令我鼻翼翕动,那清脆凄厉声还依然冲撞着我的耳膜。那熟悉的场景,熟知的人物每每酒逢知己便老生常谈后心情沉重,不时灌一口烈酒穿肠为他们所犯“罪行”不齿,为他们的青春断送扼腕。
今天的国人可能有所不知,1983年9月,那个秋雨绵绵的季节,朱老总年仅25岁的亲孙子朱国华,被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以“流氓罪”终审判处死刑,押赴刑场执行枪决。其实天津人思维里的刑场是位于水上公园后门一个叫九岛的地方,不远处是我们部队271医院以及天津证法干部学院。皆因领刑人数众多,枪毙朱国华等82名死囚的行刑地便选在我们部队(我曾经天天站岗放哨打靶射击的地方)东局子靶场。除朱国华外,被警方认定为朱国华集团的主犯,我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