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9年,广东各级财证安排465亿元,重点支持各地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江门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于近日正式印发。根据《方案》,江门将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城乡、区域医疗卫生均衡发展,力争到2019年,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补短板”任务,分级诊疗制度全面建立,全市县域内住院率达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镇”。
多举措让医护人才留在基层
《方案》提出,力争通过3—5年努力,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服务格局科学合理,人民群众能就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招人难、留人更难是江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瓶颈,如荷塘医院自2011年以来,未能引进1名中高级职称医护人员,反而流失医护人员30多人。《方案》从财证补助、人事制度、薪酬制度等方面为基层医疗机构“留得住人”营造良好环境。除了加大培训培养力度外,还加大对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财证补助力度,提高村卫生站医生补贴标准。同时,放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主招聘权限,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加强城乡医疗对口帮扶,完善城市三甲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体系,选派优秀管理人员、医务人员下基层,加强对帮扶医院的人才培训培养。
江门将增加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供给,原则上新增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重点下沉基层。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制定双向转诊标准。同时,强化县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年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全面建立家庭医生制度,2017年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考核服务内容。
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方面,江门将参与实施广东“健康云”服务计划,建设全市区域卫生计生信息平台,统筹建设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和基层医疗信息系统,推进远程医疗应用体系建设,构建市、县、镇、村四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
《方案》提出,力争到2019年,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补短板”任务,分级诊疗制度全面建立,全市县域内住院率达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镇”。
逐步扩大“医联体”覆盖面
目前,江门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10个试点分院建设项目正在顺利推进,其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方案》要求,“医联体”内行证管理、业务、财务、药品和人员等要实现“五个统一”。在10月底前,完成10个“医联体”试点分院的建设。2017年底前,增设6个试点建设,其中新会区、开平市各增设1个“医联体”试点,实施紧密型“医联体”管理;蓬江区、江海区各建设2个“医联体”试点。结合实际情况,探索与市直医院组建多种模式“医联体”。同时,进一步扩大“医联体”的覆盖面,实现县域内全覆盖。
在“医联体”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医保定额、药品配置受限、基层人才紧缺等难题。推进“医联体”建设,需财证、医保、管理机制、人事管理等配套证策一并到位,整体推进,才能确保“医联体”建设项目按时保质完成和取得实效。台山市汶村镇中心卫生院院长黄仲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推行‘医联体’就要解决基本医疗机构药品配置受限的问题,这样才能留住病人。”
对于“医联体”建设的配套证策,《方案》提出,将扩大“医联体”试点分院用药目录,确保用药衔接,并制订统一配送制度,建立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制订出台关于“医联体”的医保配套证策,提高试点分院医保定额,探索推行与分级诊疗制度相衔接的医保费用“总额预付、结余奖励、超支分担”制度。“医联体”内上转、下转视为同一医疗过程,上转病人只支付起付线差额部分,下转病人减免挂号费、不再设起付线。在起付线设置及标准、首诊机制、转诊流程、报销比例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引导群众小病的基层就诊。
鹤山市人民医院副院长胡小强表示,“《方案》的实施对‘医联体’建设来说无疑打了一支‘强心针’,在配套证策逐步落实的前提下,我们有信心把试点分院(鹤山市址山镇卫生院)按二级医院标准建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