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门头条
贫困户秦会春到甘牛集团工作一年多,每月能挣3000多元。

  贫困户秦会春到甘牛集团工作一年多,每月能挣3000多元。

  今年4月,广西崇左市龙州县下冻镇驮江村声江屯贫困户凌志刚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利用扶贫小额信贷贷得5万元,把旧房子的后院改造成生态牛栏,从广西龙州甘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甘牛集团”)购来带孕母牛当起“牛老板”。“以前一心扎在田里,每天日晒雨淋,一年下来赚不了多少钱。甘牛集团来了咱们县后,低价供给好牛种,免费传授好技术,还主动上门回收,加上田里的甘蔗、玉米都是现有的饲料,这么好的致富机会摆在眼前,贷款去做也值得。”凌志刚算了笔账,预计今年光销售牛犊一项,就能增收2万元左右。

  凌志刚提及的甘牛集团,是粤桂扶贫的产业项目之一,也是鹤山和龙州两地合作的典型范例。2018年8月,龙州县打响广西国定贫困县脱贫“摘帽”第一炮后,为巩固脱贫成效,鹤山驻龙州扶贫工作组探索以产业脱贫为抓手,结合龙州县丰富的甘蔗资源,引进鹤山企业投资建设甘牛集团,着力打造全产业链的扶贫模式。产业覆盖甘蔗尾叶生态养牛、智能屠宰、牛肉生态深加工、绿色冷链物流和无害化处理等。项目建成后,预计带动全县养牛10万头,受益贫困村47个、贫困人口超5万人。

  化解“甜蜜的烦恼”

  糖业是崇左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其中龙州县的糖蔗种植面积高达50多万亩,不少农户靠种植甘蔗为生。

  然而,扶贫组通过多次实地走访发现,当地大部分甘蔗种植受喀斯特地貌影响,地块分散,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甘蔗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砍收大部分靠人力。随着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农户不约而同发出感叹:“单靠甘蔗种植,刨去成本,已经剩不了什么钱。”此外,多年来甘蔗尾叶始终未能有效利用,大多废弃焚烧,既浪费又污染环境,成为一种“甜蜜的烦恼”。

  “脱贫不是终点,致富才是目的。能否利用甘蔗尾叶作为特色资源打造特色产业,扭转过去单一、分散、短期的甘蔗产业现状,找出一条切合龙州实际、巩固脱贫成效的路子是关键。”扶贫工作组组长杨海泉表示。为此,扶贫工作组积极引导鹤山企业到龙州考察投资,谋求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扶贫协作。

  其中,鹤山牛世家第四代传人、企业家温兆轩在考察中找到了答案:“养牛产业往往需要大量的饲料供应,其中甘蔗尾叶是高性价比的原料之一,龙州县每年可提供约30万吨的甘蔗尾叶,最多可育肥肉牛约12万头,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短短数月后,温兆轩联同3位鹤山企业家,到龙州合伙注册成立甘牛集团,将“甘”与“牛”结合,打造粤桂扶贫协作龙州甘牛生态循环产业链项目,为当地注入新鲜血液。该项目涵盖生态肉牛养殖项目、屠宰加工及冷链物流项目、无害化处理及油脂项目等子项目,预计带动总投资46亿元。

  贫困户成了“上班族”

  2018年12月,占地约13.33公顷,建设生态栏舍3万平方米的甘牛生态养殖那渠园作为产业链建设的启动项目奠基,次年1月即开始进牛,4月份第一批育肥肉牛发往大湾区。目前已出栏肉牛超过6000头,存栏1500多头。

  这一“先手棋”的成功,加速了甘牛生态循环产业链项目的“孵化”。去年7月,甘牛集团龙州养殖总园动工建设,占地面积约93.26公顷,计划建设25万平方米牛舍及配套设施,最大存栏肉牛2万头,年出栏6万头以上。此外,屠宰加工冷链项目于今年4月奠基,无害化处理及油脂项目及牛粪生产有机肥项目也已提上日程,整个产业链建设有序推进。

  蒸蒸日上的甘牛产业,让不少贫困户的日子有了质的提升。龙州县下冻镇扶伦村贫困户秦会春和他丈夫是第一批到甘牛集团上班的员工之一,主要负责搅拌饲料、清洁等工作,两人加起来每月工资有6000多元。“在这里上班工作轻松,离家近,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自己还可以种点甘蔗增加收入。”秦会春告诉记者,以前他们一家就靠几亩甘蔗地吃饭,六口人挤在一个小破房子里,日子过得紧巴巴。如今通过在养殖园上班,有了积蓄,今年初还搬进了新房,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房间,生活质量提高了不少。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