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的河长制工作有特色、有态度、有实效”“江门的碧道令人印象深刻,非常漂亮”……昨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20多家国家级、省级、市级媒体结束了为期3天对我市河长制和碧道建设工作的采访考察,活动结束后,不少媒体纷纷“点赞”江门河长制和碧道建设工作。
3天走访中,媒体团先后前往蓬江区、江海区、鹤山市、开平市、新会区,实地采访了解了环人才岛碧道、城央绿廊碧道、沙坪河清泉如许公园、鹤山市治水教育展厅、桃源镇民间河长工作室、共和镇南溪河水环境修复工程、共和镇企业河长工作室、开平市住家船清理整治工程、三江镇战友护河队、江新联围加固工程等,采访考察期间,各位媒体记者积极与各地各河长和有关负责人展开交流,深入挖掘我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的成效和亮点。
“成体系化的整治是江门破解治水难题的关键。”新华社记者魏蒙说,江门作为水乡,治水面临着许多繁重的问题,河长制工作全面推行之前,江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始终没有什么真正的效果,自从河长制全面推行之后,江门抓住了治水“龙头”,特别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了刀刃上,在珠三角城市中走在前列,其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借鉴。
南方日报记者郑琦表示,江门的河长制能走在全省前列,创新是一大因素,从法制、体制、机制入手,如创新制定河长巡河履职“三个清单”制度(月度水质清单、月度工作清单、月度问题排查整治清单)、创新引入第三方常态开展河湖明查暗访等方式,给江门河湖带来了质的变化。“‘三个清单’制度让河长带着问题去巡河,倒逼河长常态巡河督导,我认为这是很好的。”郑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