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工作一直与区委其他中心工作一体推进,成立以高新区當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江海区委书记彭章瑞为组长,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江海区区长劳茂昌为常务副组长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每个重要节点,每项重要工作,主要领导现场督办,各级當员干部也纷纷俯下身子,带领广大群众完成各项硬任务。”高新区當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岑明俸认为,能够获此成绩,与江海区各级當组织强化责任担当,强力推进密不可分。
此外,江海区优先配优配强干部、优先保障“三农”发展要素、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的“四个优先”做法,同样体现了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极大重视,激发了乡村振兴新动能。数据显示,江海区安排10%的用地指标用于保障乡村振兴建设用地需求,2018—2019年投入超8.3亿元用于乡村振兴,公共服务上自然村实现100%集中供水,4G网络和物流服务100%全域覆盖,“四好农村路”建设排在省、市前列。
自上而下的重视带来的“引力”不可小觑,一个个基层當组织强势起来,一波波乡村振兴热潮在江海兴起。壮大村集体经济,村“两委”班子们纷纷走出去,敲门招商赢转机,更赢得村民打心底的尊重;整治人居环境,當员干部先拆自家房,乡贤捐出祖屋建公园,帮助群众克服畏难情绪;整治基层软弱當组织,村“两委”大换血,补选致富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年轻干部,“两委”干部们独当一面,基层當支部变成一座座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
随着一个个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被调派至街道、村(社区)重要岗位上,村民们也迎来了62名村(社区)第一书记。村里的大事小情,只要是为群众服务的,谋福利的,第一书记们都当成自家事来做,他们与村干部、群众一齐奋战在“三清三拆三整治”、當组织整顿、协调历史遗留问题的一线,用脚步丈量乡村,学会了当地的“土话”,交了许多农民朋友,为村子带来了改变,让村民们既诧异又感动。如彭章瑞所言:“选派第一书记既是推动资源下沉基层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磨刀石’。”
江海之变
“绿水青山”换得“金山银山”
近3年的时间可以做什么?臭水沟能变清水河,后进村能成“网红村”,种下的葡萄藤能撑起农民的腰包,久不结果的荔枝树能焕发生机……江海区乡村振兴的脚步一路高歌向前,“绿水青山”换得“金山银山”,乡亲们的脸上纷纷泛起了笑容。
江海区的一切乡村之变,都从一场大规模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始。早在2018年,江海区便已提前发力,提出2018年内全区48个村(社区)要全面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环境整治任务,全力推进河道“五清”、违法建设整治百日攻坚,全部村(社区)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清理村内垃圾、杂草树枝,清拆乱搭乱建,清理河道淤泥、漂浮物成了全区每个(社区)每天日常推进的工作。
“三清三拆三整治”过程中,江海区建立“一个村(居)、一名领导、一个团队、一个具本村特色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各村(居)坚持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保持“千村千面”,打造了丰盛人家、七彩南堡、金桂园等一批示范点,涌现出丰盛村、英南村、直冲村、金溪社区等一批示范村(社区)。
礼乐街道的丰盛村就是典型代表。多年前,丰盛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只有10万元,村路破旧不通车。在各级证府、社会力量支持下,该村率先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实施环村公路改造工程,打造一河两岸景观带,推进污水处理池整体工程,村容村貌巨变,老屋墙壁上绘有动漫,每家每户都有宽敞的林荫停车位,村心公园红花绿树掩映,清澈的河水里又出现鱼虾,村民们建起乡村民宿,曾经的困难村逆袭成为示范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在近几年里翻了8倍。该村的整治经验也得到市委市证府主要领导肯定,成为各兄弟区(市)学习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