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医先为人”,医德,是余尚贞给徒弟上的第一课。在她看来,中医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承。名老中医的医德、思想、经验、理念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建立中医人才梯队,将这些文化财富不断总结归纳整理,进而进行分析共享,这才是对中医文化最好的传承。
经过师承教育,该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拥有多个国家级专科,其中,脑病科已发展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传染病科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妇科为国家“十二五”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而这只是我市师承项目的一个缩影。
目前,我市已开展国家级、省级、院级等三个层次的师承项目,其中,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个,分别是沈英森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余伯亮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5个广东省名中医师传承工作室,1个广东省基层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个广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通过加大师承工作推进力度,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创新:让古老中医药焕发新活力
革故鼎新是中医药生生不息的源泉。从中医典籍中焕发新生的青蒿素,到将传统中药的砷剂与西药结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
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当下,江门中医人以古典中医为基石,努力将中医理论与现代科技创造性地结合起来。
1958年,广东省名中医陈保黎在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创建痔瘘科,这是广东省最早开展肛门直肠疾病治疗的专科之一。随着专科的不断发展,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肛肠科不仅传承着陈保黎名中医留下来的“宝贝”,还不断创新,使专科焕发生机。
“除了要传承挖掘名医和流派的学术精髓外,还要结合国内先进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实现自主创新。”陈保黎名中医流派负责人、该院肛肠科主任李春生说,只有这样,中医药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在保持原有中医特色疗法的基础上,该科淘汰了枯痔疗法、插药疗法,开展痔疮注射疗法、直肠脱垂注射疗法,首创省级科研项目吻合器痔切闭术,为患者带来福音。目前,该科被列为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肛肠)培育单位,是广东、广西、海南三地仅有的肛肠中医诊疗中心。
经过“引进、师承、创新、发展”,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已形成陈保黎名中医、翁凤泉名中医、伍劲华名中医、余尚贞名中医、余伯亮名中医等五大流派,涵盖肛肠科、中医正骨、针灸、脑病科等中医不同专业学术领域,呈现百花齐放之势,其中,市名中医成永明独创特色蜂疗法,翁凤泉的拇指整复骨折法及中医特色推拿法、余伯亮的“针灸三法”、杜发斌的肝病系列疗法,均成为江门创新中医药疗法的“闪亮品牌”。
未来:培育新时代“铁杆中医”
当前,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大好时机,但人才培养并非一蹴而就。提高中医药的社会认可度,科学有效地培养好中医药人才任重道远。
下一步,江门将推出一系列证策措施,优化中医药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中医专科建设,推进中医药技术创新。这对我市夯实中医药学根基,增强中医药事耶斨续发展内在动力,厚植中医药学术创新进步基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在培养“高精尖”优秀中医人才上,将启动中医药人才培训工程,加快培养学科领军人才、骨干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形成中医药人才梯队老中青三大年龄阶层齐头并进的新局面。
除了强化梯队建设,培养高水平中医药人才队伍外,江门还计划抓好特色传承,培育新一代“铁杆中医”,坚持中西交融,做强院校教育,打造中医药人才培养强市。
此外,还将扩大定向培养中医专业医学生规模,鼓励实行中医药人员“县管乡用”,鼓励退休中医医师服务基层,并放宽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医师职称晋升条件,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