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桥建成通车后,成为蓬江、江海两区一条新的交通要道。郭永乐摄
江门铁桥即将被拆除,引起不少市民的回忆。近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水网密布的江门,其实与桥梁的缘分可不浅。
广东省唯一以桥梁为主题的博物馆就落户在江门,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梁思成祖籍就在江门市新会区。此外,开平还是著名的“建筑之乡”,也被称为“桥乡”……江门市大大小小的桥事,让人赞叹。
桥梁留下时代发展烙印
桥梁是我市交通建设的一个缩影,也留下江门迈步向前的时代烙印。
在市区,蓬江大桥是第一座连接江门河南河北两岸的大桥。1976年5月1日,蓬江大桥通车,结束江门河南北两岸交通靠渡船的历史。
时间来到1988年,全长1700多米的外海大桥建成通车,创下了国内同类桥梁建设的最快速度。这是我市在西江之上建设的第一座特大型桥梁,也是广东省内最早引进外资兴建的桥梁,同时是当时省内已建成的最大公路桥梁。外海大桥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江门以及整个粤西与中山、佛山、珠海等城市的合作交流。
进入21世纪,我市更是进入了搭桥修路的高峰期。2002年建成通车的崖门大桥位于新会市崖门出海口,东起新会古井镇金门立交引道,跨越崖门水道,至新会崖南镇。崖门大桥全桥长1289.22米,桥型为特大单索面斜拉桥,大桥的跨度全长为668米,主跨就有338米,是国内此类桥梁中主跨最大的桥梁,在亚洲排名第二。崖门大桥建成后,对改善珠江三角洲的投资环境、促进西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胜利大桥、江顺大桥、东华大桥等也于近些年建成通车。而正在建设的黄茅海跨海通道,是继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之后,粤港澳大湾区又一跨海通道工程。该项目建成后将改变粤西沿海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通道单一的现状,实现湾区经济发展向粤西和沿海地区辐射;强化和推动珠海横琴自贸区、高栏港和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的联动发展;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南沙大桥、虎门大桥,共同组成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
桥梁带你品味侨乡情怀
在开平市百合镇合山东侧,有一座桥,叫合山铁桥。在桥梁修建之前,潭江两岸设有人工摆渡,靠一艘用绳缆拉动的渡船,往返载渡村民过河,一旦遇风雨天气,险象环生。1926年夏,潭江百合与蚬冈河段发生沉船事故,两地的侨胞纷纷建议修筑桥梁。建好后的合山铁桥,成为开平到台山那扶公路线上的重要桥梁。
一座桥,一个故事,一段情。和合山铁桥一样,历史以来,江门各地也都留下了不少桥梁和桥梁的故事。
在鹤山古劳水乡,有许多长约1.5米、宽约0.5米、厚约0.1米的石桥,桥身是花岗岩构成,桥墩是青砖。这些石板桥,被当地人亲切称之为“石路”。古劳水乡石板桥遍布乡村,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这些石板桥可以称之为古劳水乡的骨骼,造型轻盈,宛如处子。几乎每一座石板桥都有一段有趣的历史,也有自己颇具个性的名字,如“点天灯”“丁财两旺”“水龙”等等,代表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新会区罗坑镇潭冈村,穿过入村牌楼,就有一座建于清代的古桥——跃龙桥。跃龙桥长22.5米,宽3.3米,为全石砌筑的单孔券桥,既有弧线美,又利于行船。据当地村民回忆,这座桥当时是在香港设计,并在香港九龙凿好石块运回来安装建成的。如今已成为当地海内外乡亲记忆中“家”的标志景观。
位于蓬江区棠下镇中心村陈田围的济川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6年),原为木桥,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修时改为现今所见的石拱桥。济川桥是蓬江区现存最长的石拱桥,1995年公布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济川桥的两侧种满霸王花、蕉树,且茅草丛生。桥上经常有村民扛着锄头经过,桥下木船偶尔穿梭而过。桥上桥下水影交映,一派悠闲的田园风光,成为摄影的热门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