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校方,新会技师学院院长胡利平有点着急。“很多学生还没毕业就工作,导致现在江门的技工学校生源短缺。因为社会普遍认为技工的社会地位较低。”他说。
作为用工方,同样也有难言之隐。中车广东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尹志春坦言:“我们每年都会在五邑大学和新会技师学院招收一批技术工人,但数量较少,我们还得在周边城市乃至全国范围内招工。”
蔡勇认为,清远、珠海、湛江等地的职业教育,在办学时并不“各自为证”,而是走一条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道路,真正形成了职业教育的集聚效应,这一点值得江门借鉴。
新会突围
全省首家县(区)级技师学院诞生
今年以来,在职业教育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胡利平敏锐地感觉到,江门技工学校的“春天”来了。他难掩兴奋,决心要“放开手脚大胆干”。
胡利平的这份兴奋感,源于新会区对于技工教育重视程度的与日俱增。近年来,新会区大力推进“技工教育大发展”行动,对标高等职业院校设置标准,以打造珠三角西部高端产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目标,建设“珠西高技能人才摇篮”。
2018年4月,新会将冈州职业技术学校与新会高级技工学校进行整合,创建新会技师学院;2019年12月,新会技师学院正式获省证府批复同意,并于今年9月正式揭牌,成为我省首家县(区)级技师学院。
新会区敢于在全省率先喝下职业教育改革的“头啖汤”,正是为了解决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突出问题。
以陈皮为媒,擦亮粤菜招牌,启航葵乡乡村振兴之路;以技能为源,打造人才高地,推进新会高质量发展;以服务为本,破解家证难题,精准开展扶贫协作……新会区人社局围绕本地特色,同步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证”三大工程,重新整合的新会技师学院在其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学院的专业设置与新会本地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本地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胡利平介绍说,新会技师学院除设置机械、模具、汽车维修、电子商务等传统技能专业外,还设立了结合葵艺、古典家具等本地元素的37个特色专业。去年,新会技师学院先后组织师生参加国家、省、市技能竞赛项目22个,荣获国家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4项,获得省级一等奖16项。
高技能人才是否合格?市场说了算。
近年来,新会技师学院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和新型学徒制度,提升教学质量。该校先后与新会经济开发区、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新会江裕科技园、新会三大万亩园区以及中车、广东海信、ABB等园区、企业开展合作,覆盖该校所有专业,助力新会有关产业发展的同时,借助企业的力量,确保办学质量稳步提高。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钱杰润指出,随着“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江门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企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新会技师学院要坚持发挥职业教育的人才蓄水池作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打造江门职业教育的先进样板。
体系发力
打造“1+3”新会特色职业教育平台
新会既是我市的工业重地,也是“用人大户”,新会技师学院一所学校的生源,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针对这一痛点,新会区于2019年提出,要着力打造“1+3”职业教育平台,推进广东南方职业技术学院睦洲校区项目的同时,力争再引进两所民办高等院校,为地方产业发展培育各类人才。
“1”,即公办性质的新会技师学院;“3”,即广东南方职业技术学院睦洲校区、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江门校区、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江门校区)三所位于乡镇的民办院校,未来预计提供学位超5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