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门头条

  蓬江的凉瓜、江海的水果、新会的陈皮、台山的大米、开平的肉鹅、鹤山的红茶、恩平的簕菜……五邑农业“名片”琳琅满目。我市已累计培育农产品地理标志15个,“三品一标”农产品199个,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6个、区域公用品牌48个,品牌强农的美好蓝图徐徐展开。

  农业品牌建设是贯穿“三农”事业的能量带。做好品牌建设就是牵住了现代农业的“牛鼻子”,攥住了农民增收的“钱袋子”,把好了农企增强竞争力的“油门子”。然而,我市农业品牌建设能走在全省前列,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我市从2012年开始实行《江门市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奖励办法》,带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加快农业名牌产品发展。2017年修改后再次印发,累计奖励超过500万元。2019年,我市再度出台《江门市农业品牌培育奖励办法》,进一步提高奖励金额、扩大奖励范围,让标准化、品牌化的质量兴农规划图愈发清晰。

  与此同时,我市以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作为创建品牌的突破口,推行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技术。如推行台山鳗鱼国际标准,打造标准化生产基地逾4000公顷;制定《广东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簕菜及干制品》及牛大力地方标准等,力争为特色农产品开拓更多市场空间。

  品牌强农道路上的坚定与奋进,还离不开质量安全的保驾护航。去年11月,我市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连续十年保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零发生”,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绩效评价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为了进一步织密“监控网”,我市还建立“市—县—镇—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由市、县两级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综合行证执法队伍,70个镇(街)按照“四统一”标准全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机构,1446个村级协管员实现村(居)全覆盖……此外,我市还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开展农业投入品溯源信息平台建设、在全省率先施行溯源加农产品责任保险“农安保”等。

  C

  拎稳大湾区“米袋子”“菜篮子”

  11月10日,2020年江门市冬种生产现场会在恩平市牛江镇昌梅村召开。随着丰江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冯柱泉一声令下,植保无人机、旋耕机、肥料抛洒机等农业机械快速来回奔跑在田野上,全面打响冬种攻坚战。

  冯柱泉与马铃薯结缘已有15个年头,他不光是“会”种地,更是“慧”种地。从最原始的靠人力劳动,到如今的机械化贯穿种、产全过程;销售价格从0.8元/公斤升到了3.6元/公斤;合作社会员也从个位数升到了三位数,种植面积达到133.33公顷……

  “恩平马铃薯在省内已经享有盛名,卖马铃薯的经销商都知道来恩平进货,另外我们注册了‘恩丰江’马铃薯品牌,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与很多电商合作,顺利打开销路。就算是在今年疫情初期,我们每天的马铃薯出货量都超过20吨。”冯柱泉表示,丰江农业合作社已发展成为集马铃薯种植、购销、冷链配送于一体的公司。

  冯柱泉的成长历程与我市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谋而合。近年来,我市全力动员组织农业生产,做好农资供应保障,强化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撑,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为农业生产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和内在潜力。

  如今,我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保持在18万公顷,年总产量稳定在90万吨,约占粤港澳大湾区的32%;生猪复产扩产形势向好,肉类年产量稳定在28万吨,约占大湾区的20%;蔬菜年产量和水产品年产量约占大湾区的12%和25%,切实拎稳了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

  为了进一步夯实农产品供应保障,我市按“田块平整规范化、农田耕作机械化、田间管理科学化”的目标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节约农业用水,实现“旱能灌、涝能排”,改善农田灌溉条件。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1.7万公顷,占全市基本农田的82%。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