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摩天农”展示厅旁边,有一间明亮的餐厅,餐厅外是一处广阔的农业种植体验园。“我们通过线下体验活动,把消费者吸引过来,同时把扶贫产品融入菜品当中,让大家亲身体验。”谢舜尧说,他们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了解扶贫产品,支持消费扶贫。
为营造人人参与消费扶贫的社会氛围,鹤山市新供销塔百奇贸易有限公司开发线上扶贫馆,引入“社交电商”的概念。“线上扶贫馆对个人自发、自愿的消费扶贫活动进行记录、统计,鼓励个人申报成为扶贫达人。”该公司董事长易坚良说,扶贫达人还可以通过新的社交途径,推荐、引导、发展亲朋好友成为扶贫达人。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开展消费扶贫活动,建成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江门馆等消费扶贫平台,合力推动对口帮扶、支援的广西崇左、四川甘孜贫困地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目前,我市搭建市级消费扶贫基地1个、县级消费扶贫基地7个,申报认定省级扶贫产品超过70项,实现消费扶贫产品消费总额超过1.1亿元。
B
抓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
时之旛冬,恩平市那吉镇牛塘山养蜂场里,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一排排蜂箱,勤劳的蜜蜂飞进飞出,一派忙碌的景象。养蜂场管理员梁洪概戴着手套和防蜂帽,穿梭在蜂箱之间,不时轻轻取出蜂框,仔细查看。
那吉镇地处恩平山区,层峦叠嶂,被评为“全国最美森林小镇”,镇内有七星坑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丰富,无工业污染,是不折不扣的养蜂天堂。此外,更有学成归来的致富带头人梁健鸿秉承父辈养蜂采蜜事业,回乡创办牛塘山蜂业专业合作社。
2018年,那吉镇统筹产业扶贫资金,以牛塘山蜂业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建设占地4.66公顷的精准扶贫养蜂采蜜基地,至今组织开展5次集中培训和60余次分散培训。为解决农户销路问题,合作社以每公斤100元的保底价从贫困户手中收购蜂蜜。
“如果我们能像蜜蜂一样勤劳,赚钱致富便不是痴人说梦。”梁洪概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打理蜂场每月有2000元工资,自己在蜂场还寄养了6箱蜜蜂,每年产蜜约25公斤,能卖2000多元。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致富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近三年来,我市抓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累计建成规模项目215个,其中产业项目19个,资产收益项目196个,涉及资金1.37亿元;资产收益项目受益14670户次,户均增收826元;产业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292户,户均增收4523元;吸纳贫困户就业96户,户均增收8488元,切实扛起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大旗”。
另一方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还必须加大就业扶贫力度。我市积极将“企业开到家门口”,共鼓励、引导和推动企业建设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和就业安置基地超过100个,吸收扶贫人员超过400人。此外,我市深化精准施策,构建稳定增收长效机制,开展“一对一”就业帮扶服务、“就业扶贫行动日”、扶贫专场招聘会等就业帮扶系列活动等。
在江海区礼乐街道威东村,一座面积约400平方米的扶贫工作坊成为众多贫困户的“就业之家”,欢声笑语时常从这里传出。“这里主要做一些灯饰零配件装配,大家一起分工合作,就像一个小家庭一样。”该街道扶贫干部黄翠芳介绍,目前扶贫工作坊共帮扶25户贫困对象以及30多户低保户、困难户,每月增收600—2000元。
此外,扶贫工作坊注重人性化管理,最大限度帮助扶贫对象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设立奖励机制,只要当天到工作坊工作满6小时,除计件工资外,即可获得15元额外补贴;支持外发加工灵活就业方式,方便扶贫对象灵活支配时间。
精准扶贫户胡引桂独自抚养两个孩子,为了补贴家用,她经常把配件带回家,晚上一有空就继续工作。“这份工作限制少,晚上可以在家工作。收入比起以前增加不少,也不影响照顾小孩,对我们家庭帮助很大。”胡引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