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海上交通之路、中外贸易之路,也是国际移民迁移之路和文化交流之路。除了和其他海丝史迹点的这些共性之外,江门海丝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石坚平说,“比如台山上川岛花碗坪附近出土的瓷器,一般多见于马六甲等东南亚一带以及中亚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普皇宫。该处出土的青花十字架形底款表明这批瓷器是葡萄牙定制瓷。花碗坪遗址既是中葡两国早期贸易史的历史见证,又是江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标志。再如位于上川岛的方济各·沙勿略墓园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所带来的影响等方面内容提供了重要证据,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保护
为海丝史迹保驾护航
自2016年我市海丝遗址纳入国家海上丝绸之路首批申遗遗产点以来,我市海丝也在保护中不断探索前进。
近年来,我市积极提升“海丝申遗”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广海卫城墙遗址、紫花岗烽火台、大洲湾遗址、官冲窑址、新地村天主堂遗址共5处“海丝申遗”点经推荐后,入选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3月1日起施行的《江门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我市行使地方立法权以来公布的首部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对海丝史迹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以《条例》的实施为契机,我市对大洲湾遗址、新地村天主教堂等入选第一批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名录的海丝史迹进行调查研究、保护利用,既解决了我市海丝史迹现实问题的需要,也为我市海丝史迹保护与利用提供强劲动力和法治支撑。
在日常管理方面,我市强化海丝遗产日常监测,规范了遗产点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任务。目前,管理人员已按照国家要求,通过海丝监测云系统对申遗点进行实时监测,按时上传各项实时图片和数据,完善监测数据,由专人负责审核系统采集的各项数据及基础数据库的录入、游客量及日常监测任务的采集。
市文广旅体局相关科室负责人也介绍说,接下来我市将继续推进海丝申遗工作,不断加强海丝史迹点保护,推进海丝遗产区文物保护工程;加强海丝史迹点监测数据采集和遗产点的实时监测,加强海丝史迹检查巡查及执法力度等。
活化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每一处史迹都是海丝故事的讲述者。在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景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每逢节假日,都有不少历史爱好者慕名而来,了解崖门海战的历史故事。“海战的故事,宋玉玺的传说、人物故事等引起了游客的兴趣。我们在宣传中,加入海丝相关元素,让人们不仅了解海战故事,还了解海战带来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影响。”该旅游区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包括宋元崖门海战文化在内,近年来,我市以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为抓手,深入挖掘独特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结合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位于上川岛的台山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里,记者看到,博物馆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上川“贸易岛”为展示主题,系统展示上川岛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人文价值。在日前举行的首届台山海丝史迹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期间,博物馆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参观。
记者从市文广旅体局了解到,为打造侨乡文化遗产游径,整合活用海丝遗迹,近年来,我市还规划打造华侨华人文化遗产游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游径、岭南传统文化遗产游径、古劳水乡游径、温泉之乡游径、侨乡红色文化游径共6条独具侨乡特色的侨乡文化遗产游径。这6条游径对接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广海卫城城墙遗址—大洲湾遗址—新地村天主堂遗址—台山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石笋村航海标志的江门川岛海丝文化游径还入选省首批历史文化游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