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外海街道不断研究分析辖区人才队伍建设状况,对人才队伍状况和优秀在外人才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并根据其主要特长、技能、希望接受的服务等将人才分类逐一进行登记造册,建立街道人才信息库,以此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为各类人才提供“一对一”贴心服务。
同时,街道还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联合外海个体劳协、外海商会、江海区光电协会、龙溪诗社等多个社会组织,工青妇當群组织,以及区、街道各职能部门组成的人才服务联盟,建立长效联系沟通机制,及时了解人才需求,积极商议解决问题,不断完善人才服务各项措施。
“我在健身、购书时常常用到高新优才卡,非常实用;街道还经常举办竞赛活动、人才沙龙等活动,让我在这里结交到不少朋友;同时,我的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任何困难,街道相关部门都会全流程跟踪解决。”李阳博士从日常生产生活等方面对街道的人才服务环境进行了评价。
据了解,李阳2012年来到江海区,2013年、2016年两次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8年里,他在这片热土上发起成立广东普加福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并专注于纳米光电材料及其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与高新区(江海区)扎实推进高端机电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聚区齐驱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
疫情期间,辖区高层次人才王贤文、周中涛快速利用企业资源转产口罩,周志强带领团队开发口罩生产设备,郝锐研发生产便携式紫外线消毒设备,有效缓解防疫物资供应压力……外海街道全方位招才引智措施激发了创新发展澎湃动能,各类人才在辖区内实现了创新创业梦想,并为辖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首批“龙溪传人”亮相
打响本土人才特色品牌
外海街道人才驿站揭牌当天,外海书画协会创会会长陈祖冠、龙溪诗社社长马均贺、太虚拳传承人陈广伦、纸制品协会会长陆月如、外海面传承人陈丽娟获得首批“龙溪传人”称号。来自辖区的文化艺术名家、高层次人才齐聚一堂,众人围坐在三楼公共会客厅的沙发上,享受着精美的下午茶,并就如何活化本土文化、如何发挥自身专业助推区域创新、创业发展展开讨论。
这是外海街道充分发挥本土特色优势、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快乡土人才队伍培养的成果。据了解,外海街道联合区级部门制定了优秀乡土人才选拔培养计划,“我们以技艺传承、文化交流、创新发展为抓手,重在培育一批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乡土人才队伍。”何淑娴介绍。
乡土人才定期联络机制逐步完善,太虚拳、生恭鲤鱼、外海面等一批本土人才工作室依次成立,免费乡土人才培训班覆盖范围逐渐扩大……一项项有力举措让乡土人才获得感与日俱增,并积极助力街道乡村振兴发展。
首批“龙溪传人”之一陆月如介绍,作为纸制品协会会长、生恭鲤鱼的传承人,深刻感受到了街道及相关部门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视,得益于证府的经费、制度、组织保障,生恭鲤鱼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她说:“在江海区,不仅是高层次人才被重视,像我们这样的民间艺人也有一个广阔的舞台。”
下一步,高新区(江海区)将全面铺开“人才强基工程”建设工作,逐步完善方案,推动礼乐街道、江南街道人才驿站建设,同时加强对各街道“人才强基工程”的指导,发挥各街道本土优势,激活基层人才工作潜力,加强人才工作的上下连通,以全链条人才载体平台为依托,以优质人才服务为保障,推进人才工作加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