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宝贝儿你都湿透了还说不要 想要嘛人家想啊你快点嘛 乖让我看看水出来了没
北方的民间有个俗语叫“一人不过河,两人不看井”,意思是一个人不要从河这边游到对岸,万一出现什么意外没人救;两个人不要一起往井下看,万一其中一个心怀鬼胎,可能会把另一个推下去。
这句话还真不是危言耸听,一人过河淹死其中的大有人在,说起来已不新鲜,今天说一个两人不看井的故事。
话说很久以前在京城郊区的某个村落,住着两个大户,一家姓张,一家姓杨,两家都有良田数百亩,家丁无数。张杨两家世代居住在这个村落,平时两家各顾一边,两家族长轮流坐庄治理村落。
因为村子偏僻,也没啥治理头,无非就是东家长西家短,偶尔调节一下邻里纠纷,秋收的季节就把租子收上来给上头个交代。遇到土匪强盗啥的,有两家共同组建的护卫队,倒也不怕。
张杨两家数百年来相安无事,直到明朝末年,闯王进了京城做了“皇帝”,派了一个小吏来村里诏安,说大顺帝有命,张杨两家如能倾心归顺,便赏千户侯,永受大顺庇护。如不归顺,族长砍头,族人全部充军,所遗家财归另一户所有。
按理说这么一个村落,皇帝亲自派人来诏安,胳膊拧不过大腿,从了就是了,可是张杨两家可不是普通人家。当年明成祖驻守京畿之时曾路过此地,把北征归来的老弱妇孺及伤残军士安排在这个村落,因为都是有功之人,便由部队两个千户驻留在此代为管理。
没想到这一管就是两百多年,张杨两家到这一辈已传了五代,各自家族都繁衍了两百余人,这一代张家族长名叫张伯恩,杨家族长名叫杨天顺。接到闯王的诏安通告后,两家族长说事关重大,需要两族合议,请求给个一天期限,明日回复。
小吏心想,附近到处都是闯王的驻军,也不怕这两家出什么幺蛾子。也就心安理得的住了下来,等待回复。
张杨两家一边安排人款待使者,两家族长一边召集人员火速商议了起来。议事堂中,两家意见不一,各执一词。张伯恩说张杨两家世受国恩,当杀了闯王使者,率众投奔南京。杨天顺说村里老弱妇孺便占了一大半,真正能战的青壮只有三四百人,肯定不出百里便会被闯王军队截杀。
一个要忠于大明,誓死不降,一个说要以全村近千口子村民性命为重,暂行权宜之计,以求来日。开始是两家族长争论,后来变成两家族人争吵,越吵越凶,大有大打出手之势。
眼看着已经天黑,再争下去也没个结果,两个族长便让大伙各自散去,吃过晚饭再来商议。张伯恩和杨天顺无心吃饭便留了下来。
两人在议事厅中坐着都不说话,两个五十多岁的人,知道谁也说服不了谁。杨天顺首先打破了沉默:“伯恩兄,你可还记得村后那口甜水井?”
张伯恩哼了一声,双手向空中抱了一下拳说道:“那是成祖帝特意派人给村里挖的,让村民吃水不忘挖井人,永记大明之好。”
杨天顺说道:“不错,成祖当年还给我们两家下了一道旨意,让我们永世守好甜水井,护好村落。”
提到此事张伯恩脸现神往:“张杨两家祖上为了铭记成祖爷的旨意,特意在井旁立碑以便世代铭记。”
杨天顺见张伯恩态度有所缓和,便说:“不如我们到那圣旨碑前商议眼前的大事,说不定能议出个结果。”
张伯恩看了他一眼,便背着双手往外走去。杨天顺看着他的背影,摇了摇头,也跟了上去。那口甜水井本就离议事厅不远,不大一会两人便走到了。
此时正值秋季,月明星稀,小北风已经有些凉意。张伯恩在圣旨碑前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响头。站起来正想说话,突然听到杨天顺站在井边说道:“伯恩兄,按你所说,如果我们杀了闯王使者,携众南逃,走之前要不要把这口井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