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王氏就数落起唐怡入门以来的种种不是。
方长清见母亲态度坚决,心中不由绞痛,可无奈别无他法,终还是落了笔。
其中,休书有一段这样写到:你我不可相守,你这人和我这人也不可厮守,因为你我命中无缘。天下好的男子不都在你的眼前吗?我现今请你离开我。你若向左,我便向右;你若向右,我就向左。
他哭着,几乎以泪洗面。自来孝顺的方长清,除了暗自伤心,别无他路。迫于母命,不得不从,最后还是把唐怡送回了娘家。
这是他最难忘的一天。
话说他二人真心相爱,自难分舍。相互之间,念念不忘,悠悠情思,自难相断。
落花尚且有情,流水岂能无意。
方长清于是就另寻他处,与唐怡相约,暗地里在此幽会。
可惜,纸终究包不住火,不论一件事做得再仔细,也不免落下些蛛丝马迹,更何况王氏本就精明。
王氏发觉此事后,自有雷厉风行的手段。她先是不动声色,再过了两日,又为方长清另物色了一位安分守己的妻子。
方长清为此有愧于唐怡,自断了两人来往。
初时,他常对她的思恋而显露出苦恼的神色,后来又是母亲的旬斺、及妻子的开导,这才收拾了满腔的幽怨,化无限相思之苦为动力,奋发而图强。
他时常想:“我也自苦难百姓中来,如若为官,自为百姓谋福利。是了,什么光耀门楣、光宗耀祖都是次要的,为百姓谋福利才最为要紧。”
于是,他重举了科业。不久之后,初出茅庐的他就孤身离开了家乡,去到了路途遥远的外乡,参加了锁厅试。
当时的方长清,可谓真正的才华横溢,以扎实的功底、天马行空的文思,有幸得到了主考官卢涛的赏识,而拔得头筹。
这是多么风光的一面啊,但就是这样多大的风光背后,又为之后埋下了多大的祸害。
原来,当时与方长清共同科试的其中一位,是当今宰相高庭的儿子,因为他的缘故,只拿了第二的名次。
高庭便深感脸面无光,就在次年的礼部会试中作祟,硬是借着一些由头,说道:“此人胆大妄为,称卢涛为老师,做他的门生,却不做天子的门生。”就将方长清的答卷抽了去。
这是他为官的第一步,也就失了利。
他便回了家乡。家乡的风景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可人面都已经新了。方长清每每目睹旧物,就思念起唐怡,日日在街上游荡,倍感凄凉。
他也时常在青山绿水间逃避红尘喧嚣,深山古寺中遥望天际,出入酒坊把酒言欢,放声高歌糟蹋自身。
直到那是个阳光和煦的午后,他正在一座名园中闲庭漫步。
园中曲径,通往幽处,花草相衬,流水潺潺,石山耸翠,好不静谧。夏日里蝉虫的噪声,鸟儿的婉转鸣啼,使得它越发安宁。
方长清低头信步而来,只一抬头,迎面就走来一个美丽女子。
老话说“念念不忘,必有回报”,回报虽然说不上,却也见到了自己的念想。
来人正是唐怡,他已分别多年的前妻。
只一霎那,两个人神情都恍惚了。
阔别许久的唐怡,娇小的身躯还是那样柔弱,不同的是,她早已由父亲做主,另择了一位夫婿,再为人妇。
至于方长清,相别以来,常借酒与诗来消愁,这时候再见故人,思绪顿时犹如
被洪水水冲垮的堤坝。有无数千言万语,又殊不知从哪里说起。
最后还是唐怡先开口了,她极好的掩饰了眼中的幽怨,说:“他对我很好……”
方长清鼻头一酸,眼睛起了水雾。
她终于提起灌铅般沉重的脚步,临去前,回眸深情看了他一眼。
他自唐怡走后,屹然不动,觉得天地好狭小。忽的眼睛一亮,方长清见到她去而复返而来,他连忙迎上,以为她生了回心转意之心。
“我家夫君想与你喝一杯。”她说。
方长清终于心灰意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