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北伐蜀军歼灭魏军数万,围攻狄道十天,魏军全线震动。可算是姜维屡次北伐中最为亮丽的一战,也是他一生为数不多的大战。说临洮是姜维的舞台,并不过分。
掀开历史的面纱,我们看到的竟然是这样一个本来面目。谁能想到,《三国演义》中声名赫赫的姜维九伐中原,大部分战斗竟然围绕在洮河流域进行,被视为诸葛亮衣钵传人的姜维,目标已经远远偏离了中原。诸葛亮北伐多走祁山,姜维北伐多攻临洮,这似乎又预示着姜维的悲剧结局。
姜维攻临洮是无奈之举。魏强蜀弱,实力不济,且魏蜀对峙数十年,秦岭和祁山防线早已固若金汤,姜维只能剑走偏锋,向西面发展,从弱处下手,这样也可以利用自己熟悉羌人形势的条件,控制羌人,然后向东攻击曹魏。所以,姜维要五次围攻狄道,打开通往羌人腹地西平的道路。
实际上,司马昭对姜维的这次大捷很不以为然,也对诸葛亮的计谋不以为然,他认为占陇右而图中原,实际是不可能的。诸葛亮都不能实现,何况姜维。“事大谋远,非维所任也”。显然,看问题司马昭和姜维不在一个层面上。
过于重视战术,而忽视战略,这是诸葛亮和姜维的缺点。战术只能起一时的作用。这就注定临洮作为名将的舞台,要被历史上重重迷雾所遮蔽。
……
核心提示:姜维的才干,在蜀国后期确实比较突出,但却只有边帅之能,远非宰辅之用。本文摘自:《名将之死》,作者:张锐强其实诸葛亮在用人上的最大失误既非马谡又非魏延,而是姜维。
核心提示:姜维的才干,在蜀国后期确实比较突出,但却只有边帅之能,远非宰辅之用。本文摘自:《名将之死》,作者:张锐强其实诸葛亮在用人上的最大失误既非马谡又非魏延,而是姜维。
核心提示:姜维的才干,在蜀国后期确实比较突出,但却只有边帅之能,远非宰辅之用。诸葛亮选择这个接班人,不能算作成功。
姜维字伯约,雍州天水郡翼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小时候读《三国演义》连环画,记得其中有一本叫做《收姜维》。现在京剧舞台上还在演。不过姜维投奔蜀国的经历,并没有那么多的戏剧性。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占据箕谷(今陕西宝鸡南),作出要从褒斜道出兵,进攻郿的姿态,以牵制魏军主力。魏明帝曹睿派大都督曹真统帅关右诸军,在郿重兵设防。诸葛亮趁机亲率主力,猛攻祁山。蜀军势大,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随即叛魏附蜀。当时姜维在天水郡任中郎将,正跟太守马遵一起,陪同雍州刺史郭淮视察各地。听说三郡叛魏,郭淮迅速东归上邽部署防御。马遵怀疑姜维等人有异心,也连夜赶到上邽。跟姜维在一起的,还有功曹梁绪、主薄尹赏、主记梁虔等人。他们发现两个领导全部溜号,赶紧追随,可惜晚了一步:赶到上邽时城门紧闭,郭淮、马遵怎么说也不肯放他们进城;姜维等人无奈返回冀县,结果吃的还是闭门羹。他们走投无路,这才投奔诸葛亮。
诸葛亮得到姜维,如获至宝。他给参军蒋琬写信,语气颇为兴奋:“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信中还说:“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