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唐时期,岭南地区的汉族人口进一步增加,粤语又受到了唐音的影响,所以今天的粤语既能对应中古汉语发音又有自身的独特词汇和文法结构。
总的来说,粤语保留唐音比较多,能够对应中古汉语的发音,所以今天我们用粤语读唐诗会比用普通话读唐诗更押韵。
有人说,粤语是中古汉语的发音,闽南语也是中古汉语的发音,那为什么两者之间完全不能互通呢?
注意,这里面有一个叠加的影响。粤语有秦汉雅音、魏晋雅音和隋唐雅音的叠加影响。闽南语则更多是魏晋雅音、隋唐雅言的叠加影响。另外福建和广东各自还有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的叠加,广东是南越、福建是闽越。
粤语和闽南语虽然不能互通,但是都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发音,所以用闽南语读唐诗也很押韵。
如果非得把粤语、闽南语与古代汉语的语音对应起来,那么按照台湾学者邱显聪的说法,认为闽南话基本上即为三代之商语,而粤语为周语。简单来说,闽南话是先秦时期的河南话,粤语是先秦时期的陕西话。
(闽南语童谣)
闽南语与日语、韩语中的汉字词的发音很接近,日语的汉字音中的“音读”多是在南北朝至唐朝时从汉地中原传入的,有不少词汇发音与闽南语几乎完全一致。例如:世界闽南语的发音是sè-kài,日语的发音是sekai;开始闽南语的发音是kai-sì,日语是kaisi;世纪闽南语的发音是se-ki,日语是seiki。
日语、韩语中的汉字词,粤语、闽南语都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发音,所以今天的韩国人、日本人讲中文的口音很像广东人、福建人讲普通话的发音。
吴语:
吴语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是吴越语和当时的华夏语融合而成的。在魏晋以后的几次移民大潮中,吴语的空间被压缩了,但是吴语的基本面貌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状态。
吴语在明清以前,淮河以南的地区都是吴语,到了明清之际逐渐退缩的长江岸边,晚清民国之际,再进一步往南退缩。
(江南小镇)
魏晋南北朝之际,东晋、宋、齐、梁、陈都是定都南京,南京周围是吴语区,当时的雅言受到了吴语的影响,这个时期传入日本的汉字的发音是吴音,而唐朝的时候传入日本的汉字的发音是唐音,吴音和唐音是有区别的,但是后来日本文化主要是留学唐朝的日本人带去日本的,他们以长安秦音为正统,所以唐音逐步占据了主流,取代了吴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