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资讯

        说到“吴侬软语”一说的推波助澜者,就不得不提到金庸在其小说中为吴方言作的“正面宣传”。

        作为一个江南文人,金庸当然不可能不知道自己说的是吴语,而他也常常在小说中使用吴语以更加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如《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唤其母为“姆妈”,这就是个典型的吴语词汇。

        而金庸小说中最为著名的吴语描写,非《天龙八部》中阿碧的台词莫属:

        那少女嫣然一笑,道:“啊唷,我是服侍公子抚琴吹笛的小丫头,叫做阿碧。你勿要大娘子、小娘子的介(这么)客气,叫我阿碧好哉!”

        阿碧微笑道:“两位大爷来啊来到苏州哉,倘若无不(没有)啥要紧事体(事情),介末(那么)请到敝处喝杯清茶,吃点点心。勿要看这只船小,再坐几个人也勿会沉格。”

        阿碧向段誉瞧了一眼,笑道:“我弹着好白相(好玩儿),又算啥绝技了?段公子这样风雅,听仔(了)笑啊(也)笑煞快哉(快笑死了),我勿来。”

        阿碧笑道:“阿朱就是阿朱,伊只比我大一个月,介末就摆起阿姊架子来哉。我叫伊阿姊,介末叫做呒不法子,啥人教伊大我一个月呢?你用勿着叫伊阿姊,你倘若叫伊阿姊末,伊越发要得意哩。”

        ——摘自《天龙八部》第十一回“向来痴”

        金老本人在《天龙八部》中的按了一段文字:“阿碧的吴语,书中只能略具韵味而已,倘若全部写成苏白,读者固然不懂,鸠摩智和段誉加二(更加)要弄勿清爽哉。”

        然而宋时的吴语并非今日之吴语,宋时平江城内的方言已无可考证,以今日苏州方言妄自揣度宋时苏州已然为“吴侬软语”,金庸或许的确是极好的小说家,然而在反映历史真相上,非唯事件,至于其他种种细节,终归是不得尽信他的。

        粤语

        粤语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南越国时期。南越国时期是古粤语形成的雏形阶段。秦始皇攻百越之时,中原大量的华夏族来到岭南地区定居,原来的土著居民则往山区和更南方迁徙,中原华夏族的到来,给岭南地区带来了当时中原地区的雅音,秦汉雅音融合当地少数民族的语音,形成了粤语语音,这是粤语形成的雏形阶段。

        

粤语、客家话、闽南语、吴语,哪个最接近我们老祖宗讲的汉语?

 

        南越国纳入西汉版图以后,在西汉至三国这么一段时期是粤语的形成阶段。当时中原地区的汉人来到岭南地区,通用的是当时的雅言,岭南当地的读书人读书用的是雅言,官府用的也是雅言,百越民族在使用雅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渗入了百越词汇。这个时期的粤语是秦汉雅言+部分百越词汇。

        魏晋之际,五胡乱华,岭南以北的语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当时的岭南地区的粤语却没有受到影响,于是就出现了现在广东话与岭南以北的语言互不相通的局面。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