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篇父女精华系列 别野里狂欢的父女
女儿说她的单位里要在10月28号举行省总行第三届运动会,以及苏州银行系统农发杯在11月3号举行的乒乓比赛,两个活动正巧碰到在一起。今天下午女儿从单位排练走方阵回来已将近下午五点钟了,想到还要参加乒乓比赛,在比赛前要练一练,确实已经有二年多没有碰过乒乓板了,上次参加比赛没有时间练习,平时上班的时候没有时间去练,所以球感生疏是必然的,今天虽然是周日,但现在晨光已经不早了,父女俩只能到自家屋里的三楼上去练练乒乓。
楼上的乒乓台是为他们父女俩练乒乓球特地买的,但没有正儿八经练过,只是静静地躺在那里有将近十五年了,现在已经成了摆设,到翻被子的时候可以派上用场。
到了三楼一看,乒乓台上缺了一张网,一时上头到哪去找,从楼上找到楼下,翻遍了角落不见踪影,只得凭着感觉打乒乓了。父女俩先开始练攻球,一攻一推,乒乓球落下撞击乒乓台那滴滴笃笃的节奏声犹如秋天里一曲美妙动听的歌声。只可惜打了不多一回女儿的手指上磨出了一个小水泡,我在旁边做义工,马上去找创口贴,我的先生叫女儿换一个推挡动作,这样打乒乓避免手握住乒乓板时碰到那手指上的小泡。
说穿了女儿从小到现在一直是不太喜欢打乒乓球的。她四周岁加入体校乒乓集训队,同一批进去的有三个小女孩,她们每天下午去体校参加训练,刚开始是练对着墙打球,非常枯燥,打得手指磨出了水泡,每天打得乒乓鞋全湿透。
就这样在少体校练了六年(从小班到小学三年级),每天下班回家吃好晚饭后在家里有女儿的父亲陪她练打乒乓球的基本动作,每天要把体校里徐老师教的动作回到家里消化,一直到女儿可以上乒乓台打球,我们白天没空陪女儿练球,她爸想出了一个主意,问体校老师借一下乒乓室,我们三人只要是晚上没有其他事情,吃好晚饭后一起去体校,一个人练球,一个人陪练,我做后勤(帮他们捡球),我们这个三人小组分工明确,各使其责。
到了三、四年级,回家作业慢慢地多起来了,所以晚上去练球的时间减少了,但每年的乒乓比赛是一定要参加的。比赛按年龄分组,女儿年龄小分在乙组,其实每年比赛就是平时这几个在体校里一起练球的小朋友得名次,女儿每年都拿了个乙组第一名,但打得并不怎么好。父女俩练球的时间越来越少,球感不太熟,球路生,打球的命中率不高。
110篇父女精华系列 别野里狂欢的父女
到了读初中基本上没有时间去练球了,就这样球感越来越生,但是一路上走来,无论是学校还是工作的单位知道女儿有打乒乓球的特长,每逢乒乓比赛都得叫她参加,她也是去凑个数,每次参加乒乓球比赛名次总是排在第六名。
这二天父亲陪女儿临时抱佛脚在练练球,到正式比赛时手臂要开始酸疼,打不动球了。还时要平时经常动动,才不会手臂酸痛。
我们村"潭水"这个名字的来由,已无从考证,向村子的老人问起,他们亦不得而知,自祖上传来便是如此称呼,问及可否有它意,多无从作答。
村子窝在四面山体的盆地中间,低处相对开阔一些的平地,多为农田,也没有大一点的湖面或深潭,仅从地形地貌看,将村名贯之以“潭”,确实让人难与村子的实况联系在一起。
过去,村子里的大山脚下,紧挨着育茂公老祠堂门前晒谷坪的右侧,倒是有五块水域面积不大的小池塘,只可惜这几块大小不一的方池塘,被乡间纵横交错的阡陌小径给分隔开了,池塘没能联成一片,构出一处较为开阔的水面来。若去除池塘之间的这几条阡陌小道,让它们首尾相连,东西相接,倒也可构出一泓老“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