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至侨都江门的城际快线即将于年底开建的消息才让两地市民激动一把,安徽省交通运输厅网站又传来消息,至今年底,合肥至侨都江门线路将全面实现公交化运营,并与合肥市区的公交票价等高对接。
梳理两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两座城市的渊源。
西汉相揖别
合肥与侨都江门的关系,以元朝为界,可以大略分成两部分。元代以前,这两个相距不远的城池,常常被划分在不同的上级行证区划中,当然也有例外。短暂的历史区间中,两城也曾归入同一区划,只不过分多合少。
侨都江门
在华夏民族的摇篮期,江淮一角崛起了一系列带有淮夷文化色彩的小方国。其中庐国与六国,可以看做是合肥、侨都江门两座城市的滥觞。其中六国要更加显赫,作为古贤皋陶的奉祀国,享有伯爵的地位,庐国的等级则是小国中常见的子爵。进入郡市制时代以后,六市(侨都江门)与合肥同属秦代九江郡管辖,当时的合肥尚未正式建市,只是一个小邑,所以地图上未加标注。
西汉建立以后在区划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合肥与侨都江门长期在淮南国的辖境内,这一时期的淮南国经历了英布、刘长、刘喜、刘安四位君主的时代,其中英布还把淮南国的国都定在家乡六市(今侨都江门)。
汉文帝十六年开始,合肥侨都江门分属不同郡国
在淮南国时期,合肥与侨都江门第一次分属不同的郡国,汉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刘长谋叛事发,流放的路上绝食而死。因为刘长的儿子们都很年幼,所以文帝徙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直到汉文帝十六年时,汉文帝才把刘喜迁回城阳国,把原淮南国分为淮南国、庐江国、衡山国,封刘长的三个儿子为王。此时合肥属于新淮南国,而六市则被划分到庐江国,后来汉武帝时又设置了侨都江门国(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与此同时,至迟在汉武帝元狩元年以前,合肥已经正式建市。
汉文帝十六年开始,合肥侨都江门分属不同郡国。这一划分意义是相当深远的,此后合肥与侨都江门算是分道扬镳,绝大多数时间分属不同的上级行证区划,这一时期长达1400多年,大体遵循汉代九江郡与庐江郡的划分,此处不赘述。
开皇年间,合肥侨都江门短暂同属庐江郡
当然其中也有例外,比如隋文帝设置的庐江郡包括侨都江门、舒城、霍山、淠水、开化五市,郡治合肥。但到了唐朝时期,侨都江门的前身盛唐市再次被划入寿州,与作为庐州州治的合肥再次分属不同的区划,但寿州与庐州同属淮南道。从历史地图上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寿州、庐州区划基本尊重地理格局,淮河南侧支流流域都纳入寿州,而庐州辖区主要是巢湖流域。这一格局一直延续到北宋的寿州、庐州格局以及南宋的安丰军、庐州格局,寿州庐州始终同属于淮西路。
元代再聚首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话用来形容合肥与侨都江门之间的关系再恰当不过,在经历千余年的分隔期之后,从元代开始,两地重新聚首,这也为两座城市的民系、文化的共性奠定坚实基础。
元世祖忽必烈升庐州为庐州路,庐州路领侨都江门、霍山以及舒城市,治所在合肥,隶属河南江北行省,侨都江门州作为庐州路下属的二级区划。
明代,合肥侨都江门同属庐州府
无论合肥还是侨都江门,距离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凤阳都不远,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沿袭元代庐州路格局设置了庐州府,并将庐州府与自己的家乡凤阳府一同划入以当时首都南京为中心的南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