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郑德华指出,我国保护文化古迹的技术起步比较晚。“我们国家的文物很多,但是在高等学校包括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建筑文物修复的专家并不多,所以我们发展侨乡文化,一定要从教育方面加大力度,培养文物修复方面的技术人才。”
郑德华表示,侨乡侨文化的研究型专家并不少,但实践型专家紧缺,建议加大力度培养文物修复的技术人才,打造文物修复技术专家。
针对侨乡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2017年7月,江门市印发了《江门市人民证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重视人才培养,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快文博领军人才、科技人才、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以及文物保护修复、科技保护、展览策划、文物鉴定、文物安全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适应文物事业发展的人才队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在传承
周家拳、陈皮、恩平烧饼、新会葵艺、鹤城腐竹、台山玉……在第三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举办期间,50多名非遗传承人在五邑华侨广场现场展演技艺,体现“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融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在“非遗”传承人与现场观众互动的平台中,群众可参与一些技艺的制作,体验“非遗”魅力。活动通过文字、图片展览,对江门127项非遗项目进行全景式介绍。
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适应时代发展永续传承,仍然是侨乡侨文化保护中的重要课题。张国雄认为,广东在进行侨乡侨文化保护,重点包含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先后建立的“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等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用生态的方式以物质文化为依托,重点保护、传播非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相比,保护更难。物质文化还能看见摸到够得着,而非物质文化讲究的是传承,这是广东乃至全国包括全世界非物质文化保护当中的一个难题,因为它与传承人有很大关系,传承人一旦去世,这一种非物质文化就会断掉。”张国雄表示。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江门更重视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和扶持。2017年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对开平民歌等8个非遗项目分别予以2万元至4万元资金补助,并对江门市第一、二、三、四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予以0.5万元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