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近年来江门做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工作,以此推进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江门建立多个非遗文化示范场所和传承基地,如荷塘纱龙传承基地和展示厅、东艺宫灯展览馆、新会陈皮村等。
暨南大学教授张应龙表示,海内外华侨华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共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在海外保护得很好,中国文化在海外有时候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海内外华侨华人在保护、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挥的作用不小。”
在城市改造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
“如何协调侨乡侨文化的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将它们有机联系?在保护过程中如何保护侨乡侨文化的原汁原味?”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郑一省提出疑问。
张国雄表示,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根和脉,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侨乡文化的保护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村民、海外侨团、高校、企业、证府、游客、媒体等多个主体,而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不同,这就首先要求证府在城市规划中要重视侨乡文化的保护。
由于在城市规划中就重视对文化的保护,江门33墟街的整体风貌就得到了保留和延续。
33墟街至今已有600年历史。在江门发展的过程中,不少房地产企业曾看中其区位,尝试进行改造。但由于证府城市规划中坚持对墟街历史风貌的保护,33墟街中的墟顶街被全面保护下来。现今,33墟街仍保持原有的整体风貌,成为广东面积最大的城市发展的博物馆。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侨乡文化保护仍面临不少艰巨的挑战。目前大部分乡村文化遗产普遍面临城镇化进程和管理不到位的困难。江门应如何在城市改造中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
对此,张国雄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以文化生态的理念保护整个侨乡文化遗产,实行区域化的整体性保护,并抓住重点,如陈皮、蔡李佛拳,台山排球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其次,要把侨乡文化研究做得更深入、更扎实,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文化遗产;此外,要在江门的整个城市发展和民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当中,利用侨乡文化优势,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特别要重视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要加大对传承人的培育和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