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广东的江门市曾经是很多人出入澳门的必经之路,有“小广州”之称。
江门地处珠三角西部,坐拥“四邑”(新会、台山、开平、恩平)之地,后来又加上鹤山,号称“五邑”,地区面积达到9500多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450万。那里,山清水秀、河流纵横、平原众多、土地肥沃、少有旱涝、台风不多、湿热多雨、濒临南海,历史上也曾不乏有名人贤士。
但是,同是广东省、同是珠三角,而珠江西岸边上的江门市,为什么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却是非常缓慢而没能够迅速发展起来,令人大失所望呢?甚至于无论在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综合水平上都远远落后于紧邻的、仅有一县之地的东莞与中山。
广东的人们常说汕头、湛江没有迅速发展起来的文章和原因很多。在这里,也来说说江门为什么也没能迅速发展起来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地缘因素。
江门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无疑是优越的。整个地域内,她与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地的距离最多也不超过180公里,最近的只有几十公里。东面和北面与之接壤的是粤、港、澳等广东最发达的地区。然而,她的地缘地理的不利因素也是比较明显的,例如:
整个江门地区,北面和东面有宽阔水丰的西江分别于南海、顺德、中山、珠海隔岸;南面是浩瀚无边的南海;西面贴着的是山区,和欠发达的云浮及阳江地域。历史上,有着某种程度上被山水包围的感觉。
由于受到河网的障碍,交通设施一直滞后,长期以来严重地影响了江门地区与近在咫尺的省城广州的交通和关联水平,大有边远化之感和被边缘化之疑。不巧与不幸的是,江门并非处在广州通往珠澳的捷径之道上,而是擦肩而过,没有得到像东莞与中山那样的广佛直通深港和直通珠澳的过路之便及先机。
江门地区尚未建立起一个与地区发展相适应的、内外沟通发达的铁路、城际轻轨、公路、高速公路、河道、海港等交通网络。一直到1990年代初,整个地区仅有一条两车道的324国道穿行而过,甚至一直到现在还没有真正过境的铁路交通线,就可见一斑了。
被边缘化而带来的还有两个问题:一是,能源设施建设落后,长时间没有一座像样的发电厂和一条像样的输电线路;二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设施及水平落后,泱泱近万平方公里和450万人口的江门地区仅有一所平常不过的五邑大学。试问,创新与发展的血液和人才从何而来?
江门市城区中心位于“四邑”新会县的最北端,北面、东面是大西江,西边是山地,蓬江河由北向南穿过城区成一分为二;只有南面与相距10公里的新会城区通行顺畅一些。她被挤压在那么一小长块狭窄的地盘里,确实难以舒展;以前是条块分割,现在虽然与会城逐渐打成一片,但是一时间也难以培育成为一个与整个地域相匹配的和理想的城市规模及水平。
大家知道,一个地区如果缺乏一个足够规模与水平的领头羊式中心城市的带动,就很难形成城市群和产业基地群,她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是很难发展起来的。江门中心城区的规模与水平不足以成为该地域的领头羊式中心城市,不能够对周边起到主导、引领和辐射的巨大作用。此外,还可以换一个思考方式,如果我们把地处“五邑”地域中心位置的开平三埠城区培育发展成为该地域的中心城市,从战略上说应该是可行的。
第二个原因,是人文因素。
江门五邑是全国最大的侨乡,境外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有400万人,遍布于世界各地,其中大部分分布于美、加,南美、澳洲等地,美国的华侨、华人大多数是江门祖籍的。尤其是祖籍台山的华侨、华人甚至超过其本地的户籍人口。这是历史与地缘因素造成的,“卖猪仔”、下南洋、过藩埠、到港澳、背井离乡,跑外早已成为人们的历史性习惯。在那里,家家户户大多是侨属、侨眷,几乎都与境外的族人有着千絲万缕的联系。
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当地的侨乡文化与生活习惯。人们思想意识比较活跃开放,好吹嘘和自豪最大的侨乡,以为四邑人而自沾,喜欢摆弄那一点海外(尤其是美国的)关系;长期以来,很多人们依靠海外投资,依靠那点侨汇改善生活甚至养家糊口,并且养成了依赖、懒惰的思想习惯或顽疾;不少的人们,一心往外跑,缺少了那种立足本乡和挖地三尺自我奋斗、积极发展的精神,一些人甚至不惜犯罪、携款外逃。他们缺少像邻近的顺德、南海、中山、东莞的人们那样的活跃的做大商业、大市场的细胞,华侨、华人虽多虽密,但其招商能力与成效却远远不及中山与东莞,也可见一斑了。甚至有人奚落地说,江门侨乡文化的精髓就只留下一片世遗-----碉楼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