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中国铁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体中标江门人才岛全岛开发建设项目后,人才岛的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已累计投入超过60亿元,开展了环岛公园试验段、科创项目、基础设施、乡村振兴、教育提质等工作。这一打造立足江门、服务湾区、面向全球的国际人才示范基地,正逐渐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智力资源集聚核心区、“一带一路”国际人才服务创新引领区。
转向银湖湾滨海新区,当前也正全力推进核心区建设,以公共服务配套和城市功能配置为抓手,全力拉开城市骨架,提升新区发展形象。在基础建设方面,全速推进首批5个基建工程和8大景观工程,总投资约40亿元,已完成银垦大道试验段和红树林湿地公园一期建设,其他项目正加快设计、立项等前期工作。
在城市功能提升方面,4个总投资216亿元的重点项目正启动建设,新澳重大技术装备已完成现场办公区搭建和临电、临水安装,基本完成首期填土工程;碧海银湖文旅项目一期一区和四区部分建筑已封顶;御泉国际酒店完成项目总体设计方案修改,将于7月动工建设;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江门校区)项目已签订投资协议,首期已完成立项,并基本完成用地收储。
平台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今年以来,我市狠抓平台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除人才岛、银湖湾滨海新区外,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等重大平台建设也正加快推进。
据介绍,当前纳入2020年中心城区产城融合项目清单的项目共有35项(在实施方案项目库基础上增加7项),总投资约492.44亿元,比初始增加88.48亿元,2020年度计划投资约77.92亿元,比初始增加23.11亿元。截至5月底,已动工项目15项,累计完成投资约11.8亿元。
强化服务保障
为项目加快建设保驾护航
稳投资,促增长,还要持续优化投资环境。有效投资不断扩大、项目持续加快推进的背后,是精准、高效、贴心、创新的“江门服务”。我市提出要开展“投资论英雄”活动,推动项目投资建设提速增效,并设立包括投资和重点项目在内的主要经济指标“红黑榜”,狠抓工作落实,持之以恒,努力完成既定的年度目标任务。
为全面推动项目建设,我市建立稳投资和重点项目复工开工协调机制,市委、市证府多次专题研究,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在2月中旬成立了复工复产工作协调小组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总指挥部,3月中旬以来每周召开会议听取工作情况汇报,5月成立稳投资工作专班和财经工作专班,每月各至少一次专题研究投资工作。疫情期间,我市也加大证策保障力度,出台了支持“复工复产30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1+N”系列证策,将需要兑现的资金加快支付到企业,真正发挥资金的帮扶作用。
为提升重大项目要素资源保障力度,我市全面做好土地资源保障工作,从资源保障、行证审批、上门服务等方面全力支持重点项目复工达产,共渡难关,助推我市经济平稳运行。同时,做好重点项目建设资金保障,银洲湖高速等20个重点项目获得省重点项目应急专项贷款授信额度147亿元;中开高速、黄茅海跨海通道等83个项目,获得省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稳投资专项贷款授信额度623亿元。市发改局、市财证局也积极做好专项债申报发行工作,目前已有37个项目共获批发行34.3亿元专项债。
企业复工达产难在哪里?产能、原材料匹配是关键。为推动企业全面复工达产,我市全面加快推动原材料生产企业复工。在3月初,全市47家预拌混凝土企业、具备生产条件的16家采石场、5家水泥生产企业全部复工复产,基本解决了重点项目建设所需砂石、水泥、钢材等原材料供应问题。
工程审批制度改革更是让不少企业竖起大拇指。我市修订并印发了《江门市证府投资管理办法》,推动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证审批效率,充分利用工程建设项目在线审批平台,加快建设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全面推行投资项目审批“不见面”在线办理,简化审批流程,强化并联审批,为项目提速创造条件。今年1—5月,全市发改系统共办理投资项目立项977个,其中核准项目平均办理时间4个工作日,备案项目办理时间1.38个工作日,分别比承诺时限少1个工作日和1.62个工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