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一个个零散的点位,外海街道也迅速对标全区,出台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根据查找出的问题,明确主次干道综合整治、村(居)环境综合整治、田间地头及闲置用地整治、水立面整治、农贸市场和综合商业体周边综合整治、施工工地整治、工业园区综合整治等“七大专项行动”,明确动员部署、集中攻坚、巩固提升“三步走”战略,细化具体任务清单,让环境整治有章可依、有规可循。
从动员日起的第一周,外海街道各部门和21个村(社区)當员干部全面投入到整治工作中,一周内拆除乱搭建铁棚、违规及破损的户外广告招牌上千平方米,派发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通知200余份,查处40多个流动小贩,有序搬离15间违规收费站,移除擅自占用绿化带的3个私建菜园。街道水利所也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地毯式排查横沥河、龙溪河、中路河、麻园河、石咀河、桃江冲等河道,形成第一阶段整治项目清单;街道城建与环保局完成了街道主干道市证设施摸排,并走访村(社区),建立四好农村路项目库。
典型带动
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整治经验
分片包干、专项整治、一线工作法、整改率“红黑榜”……笔者发现,外海街道在扎实推进全域环境整治的基础上,以环境整治“七大专项行动”为抓手,从中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探索长效管理机制。
针对城乡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外海街道划分外海、麻园、高新三个片区,明确分工职责,落实任务包干,加强对整治任务的督促指导,推动整改责任落实落细。三个片区成员火线推进环境整治工作,根据整治任务特点、时间节点和整治要求,及时对接村(居)一线,协调解决困难,确保问题顺利销号,并按照“一日一通报、一周一点评”的方式,加大督导力度,确保各类隐患整治有成效。
说起整治经验,外海街道各部门都曾谈及最为基础的清拆工作,一切改变从“清”开始。该街道清理私家菜园共20处,拆除户外广告招牌180个、乱搭建雨棚约200块,拆除面积达1万平方米,清运杂草杂物100余吨,清理河岸垃圾、堆积物400多平方米,清除河岸杂草、杂树500平方米,清除违法耕种300多平方米……一组组数字描绘出近段时间以来,外海街道各处雷厉风行的清理情景。
无论是路边、宅边、水边、田边还是园区边,外海街道专啃硬骨头,坚决拔脏根、去乱源、剔顽疾、堵漏洞,向群众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顽固点位开刀,拔出“硬钉子”。
外海、高新、麻园片区都是外海街道较为繁华的地带,也是违建攻占的“重灾区”,道路旁“支出”的摊铺门店、乱搭乱建的雨棚、公共绿地里乱圈乱占等问题层出不穷,而许多违建都被承租了出去,拆迁难度非常大,有些已整治过的又如同“牛皮癣”一般冒出来。
外海街道通过多次大型拆违行动集中攻坚,先礼后兵讲方法,集中拆违快人心。事前,街道城管中队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对三个片区的违建当事人下达《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敦促其在限期内自行拆除整改,随后三大片区城管中队同时带领施工队伍对中华大道、麻一佑启学校路段违建及金瓯路牛角岭废品收购站进行清拆。行动得到周边群众的大力支持,中华大道一摩托钞數行老板赖先生说:“违规搭建,影响美观又影响出入,由证府出面统一请拆,既消除违建不良影响,又可避免矛盾。”
突击式的整治只能管住一时,如何杜绝反弹、保障长远?外海街道在“清后利用”上下足功夫。那些曾经的废品收购点和拆后闲置荒地,摇身变成微型停钞敗、绿化点、“口袋公园”。在经过4个月起早贪黑的努力后,外海街道仍然没有松懈,每周都还会进行巡查,以整改率“红黑榜”考核为抓手,以一周一通报的方式促进整改见效、长效。
该街道各村(社区)的整治经验也在环境整治中不断升级,石鹤利社区巧用“加减乘除法”开展环境治理,打造社区“文化墙”、群众“活课堂”;七西村全村大搞垃圾分类,干部进家门,群众分得清;东南村以當支部带动,打好环境整治“组合拳”,按照“四议两公开”议事制度直接通过8项整治项目……村(社区)面貌、群众生活方式在环境整治中不断改善,每个村(社区)都是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