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门头条

  三治融合

  “自己的家园自己整治”激发群众积极性

  “来,搭把手,一起把这堆垃圾运到车里。”每个周六日,外海街道的各村(社区)都会迎来特殊的清洁队伍,他们捡拾道路两旁树下的落叶、零食袋、各种生活垃圾,对边边角角的“脏乱差”进行拉网式整治。而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外海街道的这些清洁队伍里不仅有清洁工人,也有许多村民志愿者、热心群众。

  环境整治过程中,外海街道意识到村民才是环境卫生工作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引导帮助村民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新格局,才是实现常态、长效的治本之策。为此,在学习借鉴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后,外海街道也积极探索实践村民自治机制。目前街道结合创文、社会治理把权限下放至各村(居),引导各村制定“村规民约”,探索“积分制”,成立村级环境监督管理队伍,牵头负责环境整治宣传、村内评比、卫生经费筹措,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

  在直冲村,村委会倡导开展组与组评、户与户评的环境卫生评比活动,以环境卫生为重点组织美丽庭院评选活动,还鼓励村民对“脏乱差”现象随手拍,让村民互相监督管理,并按照村规民约对村民乱扔乱倒、乱堆乱码等行为进行扣分处罚,对环境卫生好的村小组、村民进行加分奖励,定期提供一定的物质奖励,通过微信群及时发布巡查情况和奖惩情况。“制度激励下,村民的荣誉感都很强,你追我赶,很快形成了整治的良好氛围。”直冲村第一书记陈彩燕说。

  目前,外海街道各村(居)都根据各自情况成立了环境卫生志愿服务小组,如以有威望的老干部、老教师等为主体的监督小组,以热心街坊邻里、老當员为主的评分小组等,组员们一呼百应,成为专业队伍日常保洁的有力补充和卫生互助的主力,他们更是以榜样示范的力量带动了更多村民自理、自治、自行监督、自行负责,让家园变成美丽公园。

  通过居民自治,许多邻里之间的“老冤家”也得到化解。石鹤利社区的赵婶和梁婶就是典型的一对,两家中间隔着一条三尺巷,社区明渠改暗渠之前,因生活污水排放问题,两家一直互相埋怨,城乡环境治理战一经打响,污水排放管道安装好了,當员义工们帮两家把三尺巷的臭水沟清理了,多年的“冤家”终于握手言和,最近还经常能看到赵婶和梁婶抢着打扫三尺巷。

  邢玉生表示,之所以把“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作为街道环境整治的重要一环,因为没有谁比村民更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群众更有发言权,他们知道哪里该清理,哪里该建什么,怎么建才能符合他们的实际需要。街道要做的,更多是提供智力、财力支持,再提升制度约束力的同时,放手让村民自己去建设家园,做村民自治坚强的后盾。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