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市广海镇添丰农场是首批广东省“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联合体之一,该农场负责人冯承志是也是一名“粮二代”,其父亲冯玩添是台山第一代大耕户,2004年获得“全国种粮大户”称号。近年来,冯承志抓住国家鼓励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有利时机,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如今,冯承志的添丰农场拥有农机30多台,装备产之敩600万元,是台山农机设备配套最齐全、服务能力最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全年为周边种植户机耕4000亩、机插3000亩、飞防25000亩、机收8000亩、烘干2600吨。
新型技术逐步“生根发芽”
从农机耕作播种,到无人机施肥,再到烘干机加工……科技创新已经贯穿“耕、种、治、收”全过程。据统计,全市农机总动力达180万千瓦,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7.06%,走在全省前列。
今年以来,中农蓝(恩平)现代农业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在自家试验田上另辟80亩地开展“光合力”施肥技术,实现早稻亩产600多公斤,并计划下一步将技术推广至周边有合作关系的农户。在新会区三江镇,水稻种植大户邓炳达在基层农技员的指导下,采用了绿色有机种植技术,耕种稻田1250亩,上半年早稻收入近100万元。
保障农业生产高产优质,需要推动高效农业技术落田间。当前,江门正以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江门综合试验站为平台,建设以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为推广龙头、县级农科所(推广中心)为基础、乡镇农技推广部门或农业合作社为纽带的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台山市海宴镇南丰村是全省首个在盐碱地上完成垦造水田项目并种植“海水稻”(学名“耐盐碱水稻”)的村庄。去年,广东海洋大学教授陈日胜带领团队在此建立海水稻基地,晚造试种750亩“海水稻”获得丰收,最高亩产超450公斤。今年,陈日胜扩大种植面积到了近4000亩,建立“稻虾蟹共生”立体生态混养模式。日前,海水稻基地刚刚完成了新一轮的收割,面积超过1600亩,亩产达350公斤,让盐碱地变“大粮仓”。立体生态混养的加持,更是让综合收益提高了一倍。
“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让老百姓看到我们发展海水稻的决心,以更大的面积、更高的产量打动大家。另一方面,是探索更多种养结合模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和提高社会效益。”陈日胜说介绍,海水稻基地正筹划米厂建设,建立深加工和产品研发中心,成品大米预计10月上市销售。这也意味着,海水稻基地将集育种、生产、加工、研发、销售于一体,综合能力发生质的跃升。
目前,海水稻基地已有农户主动提出试种,规模达两百多亩。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农业大市、海洋大市,我市海岸线长,沿海滩涂面积20万多亩,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种植海水稻,扩大粮食生产面积,资源优势明显,条件优越,具有很大发展空间。据初步调查,全市海洋滩涂可垦复水田种植海水稻近5万亩。
五邑田野上,一项项新型技术逐步“生根发芽”,为农业科技创新带来了“江门经验”,也进一步擦亮江门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米袋子”底色,让每一次丰收都来得更加沉甸、更加实在。
活动亮点“说明书”
“三农”盛宴亮点纷呈
两年一届的江门市农业博览会,是一场集农业农村发展成果展示、文化交流、农产品交易于一体的专业博览会,是我市“三农”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品牌名片和农业盛典。
当“丰收节”遇上了“农博会”,注定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今天,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在广东珠西国际会展中心1-2号馆举行,不仅赋予丰收节更立体更先进的时代特征,同时也提升了农博会更丰富更欢乐的文化内涵。
一连5天的“三农”盛宴,亮点纷呈、特色云集,是历届以来时间跨度最长的农博会:从周二一直持续至周六,首次把单日开放时间延迟到晚上9时,让更多人下班后能亲临现场,推动江门“夜经济”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云端”农博会,让市民随时感受活动盛况……通过展示推介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打造江门地区农业农村优质推介品牌,本次系列活动将谱写出江门乡村振兴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