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农业合作发展平台管理机制更顺畅、配套体系更健全、运营架构更平稳,江门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农业合作创新创业示范高地,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示范市,为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提供有力支撑。
早稻产量预计同比增长7.47%,亩产同比增长10公斤
五邑田野唱响丰收赞歌
又是一年丰收季,颗粒归仓家家忙。
在全球抗疫的特殊背景下,确保粮食丰收,发挥好“三农”压舱石作用,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守牢全面小康阵地,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对此,我市全力动员组织春耕生产,做好农资供应保障,强化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撑,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让农民种植水稻从体力活变成轻松活、致富活。同时,注重新兴农业技术研发、应用,为农业生产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和内在潜力。
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据农业部门预计,今年我市早稻种植面积125.6万亩以上,超额完成省下达江门市新增早稻3.68万亩的任务;亩产362公斤,同比增长10公斤;总产量45.47万吨,同比增长7.47%。江门市在自给自足的前提下,仍有8万多吨优质稻谷盈余,可以提供给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此外,晚稻计划种植130万亩,同比增加1.2万亩。稳住“三农”基本盘,决胜全面小康年。
丰收喜悦溢满田间
迎收田园千重浪,稻穗香飘农家忙。台山市都斛镇东坑村大耕户陈盛强今年早稻种了430多亩。如今谈起种植水稻头头是道的他,以前曾是一名军人。2003年退伍后,他选择回到家乡,立志在农村闯出新天地。17年来,陈盛强扎根农村,耕耘在田野上。前些年,他的水稻耕作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耕作面积也越来越大,成为当地有名的大耕户。
尽管今年疫情袭来,但是陈盛强的水稻收成还是创出新高。“与往年早稻相比,今年的亩产量高。高产的达到550公斤,低产的也有450公斤,这个收成我很满意。”看到颗粒饱满的稻谷,待在田间的陈盛强,脸上尽是丰收的喜悦。
“今年天气好,没什么台风,雨水正常,虫害少,抽穗期天气也晴好,总体收成都很不错,平均每亩产量增加了100斤左右。”李胜业是台山市都斛镇莘村联业合作社负责人,是当地知名的“种粮专家”。今年,他一共种了730亩早稻,经粗略计算,这一趟大概能赚20万元左右。
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也正成为农业发展的“脊梁”、农业丰收的“智囊”。自2017年起,江门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农民)队伍,免费提供相关培训,以点带面地提升江门市乡村振兴队伍的综合素质,目前已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832人。同时,我市还量身定制包含新会柑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村电商等具有江门特色的高素质农民培育专题课程,受到学员们的热烈追捧和一致“点赞”,测评满意度高达99%。
让农业机挟斏为农业生产“主力军”
夏粮由“丰收在望”到“丰收在握”,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助力。台山市赤溪镇冲金村委会大耕户钟亦平今年早造500多亩,由他发起成立的农祥专业合作社,成员近30户,种植水稻面积133多公顷,拥有插秧机、收割机、平整机等农机,实现了水稻种植机械化一条龙生产。
在当地助农服务综合平台的帮助下,钟亦平等人还实现了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平台通过无人机完成病虫治理、除草等田间管理,专业人员也不定期上门调查,有任何问题也可以随时电话联系上门服务。比起以前轻松了不少,很方便。”钟亦平直言,通过这种方式,速度快、效率高、省人工,而且科学管理对产量也有所提升,农户还能享受到减免三分之一费用的优惠。
今年以来,我市充分发挥“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和全市131个农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用,推广“一站式”生产托管服务,委托开展机耕、机插、机收和无人机播种、无人机防治病虫害等生产服务,全面提升水稻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全程机械化水平,让农业机挟斏为农业生产“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