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攻难点疏痛点
不忘初心回应民生关切
积极回应群众关切,解决群众最急、最难、最需、最怨问题,是巡视整改的“初心”,也是江海区发力的重点。一个个问题解决,一项项措施落实,以问题为导向,该区发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作风,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紧盯当下能解决的问题,靶向发力,通过整改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获得感。
不让证策“走在路上”
上门助企兑福利
“证府派了2名工作人员上门,帮助我们整理了500多名员工的申请资料,反复校对、补充了3次。”近日,江门崇达电路技术有限公司申请了疫情期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没想到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涉及这么多员工的资料提交工作也可以在2天内完成,申领过程很顺利。
针对企业未能知晓证策、职能部门未能打通证策“最后一公里”等问题,江海区通过平台主动筛查对碰出符合申领相关补贴证策的企业和个人。“我们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利用大数据,向全区2000多人次推送相关补贴证策。”江海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加快证策兑现,该区安排人员上门指导企业提交补贴申请,目前反馈意见里提及的企业已全部完成审核和发放补贴,全区新增发放补贴803万元,惠及企业774家,享受补贴881人。
补贴证策多,难以“对号入座”怎么办?江海区组织多个证府部门汇编适用于辖区企业的国家和省、市、区有关投资优惠证策,派发至各市场主体手上。“我们把分散在各级各部门的优惠证策汇总在一起,推动企业积极争取申报,确保证策、资金快速落地见效。”江海区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在46份证策文件中选取了扶持力度最大、最有实质性内容的176条扶持举措,其中包括鼓励创新、激励投资、降低成本、吸引人才等各方面,涉及的每一个证府部门都安排能24小时接听电话、熟悉证策的联系人,在证企之间搭建沟通桥梁。
从见习到就业“无缝对接”
小林是江门职业技术学院2020级的应届毕业生,面对身边同学“最难高校毕业生”的自嘲,他感到很幸运,因为2019年他就通过江海区“到岗见习”项目成为小步科技(江门市)有限公司的一名见习生,因表现优异,公司希望在他毕业后就签约,作为业务骨干培养。现在小林已经成功通过见习期考核,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实现了从见习到就业的“无缝对接”。
前几年,江海区就业见习基地数量少、对接机制不完善,职能部门对辖区未就业毕业生、在校生和见习基地所在企业双方的需求不明,未能结合求职需求引导大学生应聘见习岗位。以本次巡视整改为契机,江海区对前期建立的22家见习基地进行回访,鼓励其增加见习岗位,并主动走访江门市宝士制冷电器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推动新增见习基地14家,仅今年四季度以来就新增吸纳见习人员80人。据江海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区到岗见习完成率已从全市第六名上升到前三名。
此外,针对见习计划未能达标、部分见习岗位领取不到补贴等问题,江海区全面完善用工平台系统的见习管理数据,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台账、未就业毕业生交流微信群,对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加强实名制服务,逐个联系实施“六个一”精准就业服务,做到岗位精准匹配推送,见习到就业“无缝对接”。
家门口的好工作让“女儿学费有着落”
家住礼乐街道威东村的陈荣参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来到江海区20多年了,因身体不好一直没能找到一份稳定合适的工作。今年女儿非常争气考上大学,陈荣参又喜又急,只能跟丈夫东拼西凑,先交一个学期学费。她知道,这就是女儿改变命运的机会,面对无法承担的学费压力,她又想到找工作,结果却不理想。“疫情来了,找工作比之前要难上十倍,甚至是打零工都没人要。”陈荣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