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门头条

 

  阿辉(后)和阿堂在“小康农场”学习农技。

  “以前我染上毒瘾的时候,找人借200元都很难。现在,如果因为资金周转困难,找人借1万元都非常容易,是‘小康农场’让我走向了新生。”曾有过吸毒史的阿辉(化名)向记者讲述起自己的经历,心里无限感慨。阿辉说,他感受最深的是社会大众对他及其家庭的重新认可和接纳,让他觉得自己真正回归了社会。

  阿辉口中的“小康农场”,其实是恩平市牛江镇在黄泥坦村委会龙脊井(土名)建设的“农技戒毒·生产康复”孵化示范基地,建于2017年5月,初始功能是让吸毒人员通过农技戒毒,实现生产康复,回归社会。2018年11月,基地增加社区矫正和精准扶贫功能,实现帮扶功能“三合一”,正式更名为“小康农场”。农场为符合条件的社区戒毒(康复)、矫正人员和精准扶贫户提供服务,积极帮助他们戒毒康复,回归社会,脱贫奔康,这块创新“试验田”是全省戒毒工作的首创。如今,该镇在册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29名,全部实行农技戒毒,报到率与执行率100%,无“脱失”吸毒人员,无复吸人员,没有发生吸毒人员“肇事肇祸”事件,为全市戒毒工作提供了“牛江经验”。

  “瘾君子”戒除毒瘾走向新生

  阿辉原是一名大货车司机,靠开车拉货赚钱,日子过得还算安稳。但2012年第一次吸食冰毒后,他的人生轨迹便发生了变化。后来,因一次开车时吸毒,他被送进戒毒所,同时被吊销了驾照。

  “我吸毒,受伤害最大的是我的孩子,她因为爸爸的犯错而被人歧视。”阿辉跟记者说起吸毒的经历,悔恨不已。为此,他下定决心戒除毒瘾,要改变自己孩子被别人歧视的目光。

  在牛江镇证府和村委会的帮助下,阿辉进入“小康农场”学习种植技术。通过基地的孵化,掌握种植技术的阿辉开始自立门户扩大种植规模,并凭着良好表现获得种植补贴。如今,阿辉种植的农作物超过3.33公顷,每年收入超10万元,走上了勤劳致富路。

  成功回归社会后,阿辉主动挑起了帮助其他戒毒者的责任。他聘请曾经的吸毒者到自己的农庄工作,协助他们回归社会。一方面,他以自己的成功案例,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吸毒者增强信心,彻底戒除毒瘾改写人生;另一方面,他还时时关注自己身边的朋友,以免他们走上复吸道路。阿业(化名)是阿辉聘请的员工之一,也曾是一名吸毒者。有一次,阿辉得知阿业跟着一群损友到娱乐场所玩,有可能会吸食毒品,阿辉二话没说就前去将阿业带回家。“只要我在,绝不会让我身边的朋友再碰毒品。”阿辉说。

  与阿辉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年少辍学的阿堂(化名)。2002年,阿堂误入歧途,在娱乐场所跟随损友吸食“K粉”,经过多次强戒仍无法摆脱毒瘾。在村委会的推荐建议下,阿堂走进“小康农场”,在这里迎来人生的转变。在农场里,他学会了水稻、辣椒、马铃薯等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学有所成的他开始创业,承包8公顷农田种植水稻、马铃薯、辣椒等各种作物。近年来,阿堂还添置了拖拉机、插秧机等农机,自动化耕作让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最近辣椒的市场行情好,收购价每公斤有30元,收益不错。”阿堂说,自己的事业越来越有奔头,“小康农场”功不可没。

  去年,阿堂迎来人生喜事,结婚并生下了宝宝。“现在,我一年收入约有20万元,妻子在家专心照顾孩子,我负责在外打拼。”阿堂满脸幸福地说。

  据悉,像阿辉、阿堂这样在“小康农场”接受农技培训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最高峰时达到30人。至今,“小康农场”已经帮助13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彻底戒除毒瘾,部分人员在“小康农场”帮扶下自主创业,成长为种植大户,为该镇的社区戒毒(康复)等人员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反哺”该镇的社会禁毒工作。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