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新会区开展农(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样品数量将近5万个,图为市场监管部门举办“你送我检”免费快检活动。
新会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在进行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
针对学校食堂、酒楼食肆,新会区加强食品安全监测硬件设施建设。
凌晨3时的新会区群菖批发市场已很热闹,一辆辆满载新鲜蔬菜的大卡车鱼贯而入,各地商贩纷至沓来,将一箱箱检验合格的蔬菜批发到乡镇、城区的农贸市场销售。这里是新会区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每天交易量达100吨。
在群菖批发市场检测室,快检员陈嘉俊、容燕媚同样非常忙碌。他们要对全场的蔬菜进行抽检,主要检测农残是否达标。
这是新会区织起的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网络中的一环。在新会区,一张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网络正全方位守护着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据了解,近年来,新会区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未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据第三方机构测评数据显示,2019年新会区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排名江门全市第一。
田间地头
以源头检测为手段
用“绣花功夫”抓监管
巡查养殖环境、查看猪只精神状态、定期抽取尿样检测……罗坑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林龙波从事生猪检疫工作已有10年。“我们主要是针对瘦肉精进行检测,一年下来,检测量有1200多个样本。”林龙波说。
位于罗坑镇的鸿利国家生猪养殖基地是新会区较大的生猪养殖基地之一,目前生猪存栏量达6000头。该基地负责人陈劲冲介绍,生猪从出生到出栏要经过7个月。在出栏前,由农业部门派有资质的兽医检疫合格后,为每生猪佩戴电子耳标,做到监管到位、保证质量。陈劲冲说,别小看这个小小的耳标,它相当于猪的身份证,是每头猪独一无二的编码。耳标记录着猪的出生地、免疫注射、检疫、运输等信息。当一头猪进入屠宰场屠宰时,检疫人员会扫描耳标查看防疫、检疫信息,再按程序实施屠宰检疫,并登记保存,之后摘除耳标。
猪肉是老百姓“菜篮子”的主要内容之一,为做好源头检测,新会区有关部门以“绣花功夫”做细做实日常监管。“新会区11个镇街全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机构,全区现有专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44人,专职、兼职检测员30多人,形成区、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新会区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市场信息化股股长李永昭介绍。
根据新会区食安办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新会区开展农(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样品数量将近5万个,合格率达99.3%以上,检测量排名江门全市前列;抽取猪尿样品进行药物残留检测,合格率均为100%;辖区14家农业龙头企业、35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超1000户种养大户、2家屠宰企业全部纳入监管名录,200家农药经营店纳入广东省农药数字监管平台。
生产环节
量身定制管理措施
打出市场监管“组合拳”
逢年过节,烧腊卤味是新会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大大小小的烧腊店遍布新会区的大街小巷。
在会城都会村的永成烧腊作坊门口,挂在此处的《广东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证》非常醒目。冬至当天,永成烧腊加工了20只烧猪、200多只烧鹅,全部售罄。
作为会城一家“老字号”烧腊店,永成烧腊负责人施永光认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相关证照的办理和公示对其生意大有益处。“每天的原材料进货渠道、制作烧猪烧鹅的数量,从销售端口到门市,我们全都有记录。市民看到我们的环境卫生符合要求,对我们的出品也更有信心。”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