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门头条

  每次寒潮来袭,都是农业冬季生产工作者的一场“硬仗”。多年来抵御寒潮积攒下来的经验,加上愈发先进智能的农业科技,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总结出充满民间智慧的防寒“秘笈”。

  “根据以往经验,鱼的正常摄食温度在21—22℃以上,低于20℃就会减食一半,低于18℃基本闭口,16℃以下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冻伤情况。”区锦波是江海区东红鱼苗场的负责人,从事水产养殖已经快30年,主要养殖笋壳鱼,年产量约10万公斤。

  早在寒潮来临之前,区锦波就带人给鱼塘加了薄膜,并加深鱼塘水位,降低水温的下降速度。同时丰富鱼塘藻类成分,促进水质稳定,避免冷空气过后水温上升,藻类较少、有机质增多出现有害菌爆发的现象。“我还购置了一套检测仪器,在手机上就可以看到各个鱼塘的水温、溶解氧等指标,方便及时作出应对。”区锦波说。

  冯健华是恩平市牛江镇的一名“薯二代”,是素有恩平市“马铃薯大王”之称、牛江丰江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冯柱泉的儿子。“我们和北方的农企合作培育试种了六七个马铃薯新品种,在抗寒、抗病方面有着很好的特性,产量也较现有品种增加一半。”冯健华说。

  在鹤山轩宝蔬菜基地,连日来各工作人员分散在菜田之中抢收菜心、芥蓝等蔬菜。“我们每天组织超过60人加班加点抢收,日产量在1万公斤左右。”该蔬菜基地总经理助理卢永锋说。

  记者了解到,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最大程度降低寒潮天气对蔬菜生长带来的影响,二是寒潮天气下,蔬菜供给会略微下降,价格会比平常高。此外,轩宝蔬菜基地还采购了一批新的大棚,计划春节前投入使用,为农作物抵御寒潮提供更坚实的“屏障”。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