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问父亲这是什么书,得到的回答是:“这是科学幻想小说”——当时的中国,还没有“科幻”这个概念。
解放周末:关于“科幻”的定义,众说纷纭,差异极大。您心目中的科幻是什么?
刘慈欣:有人整理过关于“科幻”的定义,有300种之多,但却没有一个定义可以对“科幻”进行真正的定义。所以我们一些同道中人常常开玩笑说:科幻杂志上登的、科幻出版社出的就是科幻。
不过,我自己对科幻还是有一个比较严肃的定义的。我觉得,科幻反映超现实,但不反映超自然。虽然这个定义一定不够准确,但这是我认为的迄今为止的最准确的定义。
解放周末:“超现实”与“超自然”的区别是什么?
刘慈欣:两者的临界点由现代科学常识来判定。比如在鞋上安装微型火箭飞上天空,是超现实,但从现有技术来看是有可能实现的,所以不是超自然;而一个大侠左脚踏右脚、右脚踏左脚走上天,违反力学原理,就是超自然了。
解放周末:超现实但不超自然,您试图用这一点将科幻小说与玄幻小说等其他文学种类区分开来。
刘慈欣:是的,科幻作家王晋康曾经提出过一个“核心科幻”的概念。科幻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有的侧重文学性,有的侧重创意。但不管科幻多么丰富而多变,都必须要坚守一个核心理念,这是使得科幻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类型的东西。
解放周末:您理解的科幻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刘慈欣:在科学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力。科学是科幻的灵魂。有人曾问我,科幻创作应该遵循一个什么样的原则,我说遵循“铜钱”的原则,不是我说掉到钱眼里了,铜钱外圆内方,“外圆”的意思是说我们的表现手法应该多种多样,灵活多变,适合读者不同的欣赏取向;“内方”就是我们对科幻应该有一个核心的理念,这个理念是一个底线,不能突破,它是科幻这一文学体裁存在的依据。
科幻vs科学
最有想象力的,不是科幻,而是科学。科学比科幻“科幻”得多
1985年,刘慈欣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系毕业。
此后的近30年里,他是周围人眼中山西娘子关发电厂的一名工程师“刘工”;也是无数读者心中创作出《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三部曲等代表作的科幻界“大牛”作家“大刘”。
他始终亲近科学,也信赖科学:“我是一个对科学持正面评价的人。科幻一方面可以展示科学的神奇,另一方面还可以把不同的未来世界摆在我们面前,使我们的思维更开阔。”
解放周末:科学与幻想被称为科幻的两翼。常常有人说,科幻文学体现了人类对未来的想象和思考,启发人们对科学的幻想和认知,是引导科技进步的一种方式。
刘慈欣: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最有想象力的,不是科幻,而是科学。特别是前沿科学和基础科学,它们的想象力让人难以置信。
但是我们并没有感受到科学的想象力。为什么?因为现代科学已经发展到极其尖端、高深的水平,一般人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很难理解,也就很难领略到现代科学的超级想象力。所以,在这点上人们都弄反了——不是科幻给科学启发,而是科学赋予科幻灵感和创意,带动科幻发展。
解放周末:难道并不是科幻比科学先一步抵达未来?
刘慈欣:人们总是津津乐道,科幻小说预言了这个预言了那个,可是你研究科幻历史就会发现,科幻很少真正成功预言了什么。举个例子吧,有人说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预言了潜水艇的诞生。其实早在小说写作之前的七八年,人们不但想象到潜水艇,而且已经画出潜水艇的设计图并制造出来了。很早之前就有人造了个人工动力的潜水艇,准备从圣赫勒拿岛救出拿破仑,只不过不是《海底两万里》中的电力潜水艇罢了。无论量子力学,还是计算机,科幻小说都是在科学发现的基础上展开它的文学想象,我还没有看到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新的科学概念是由科幻小说家首先提出来的。
所以说,科学比科幻“科幻”得多。科幻小说只是把科学的美感用文学的手段表现出来。
解放周末:除了文学的美感,科幻文学另有一种科学的美感,两种美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