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资讯

  许多观众这样表示,《舌尖上的中国》中的温情是很多电视纪录片所缺乏的。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主创人员认为,该片的成功在于创作组的坚持。“不然所有人看到的完全不会是这样的,会是另外一种价值观。”

  以往,纪录片的目标受众是中年知识群体。而这次,更多年轻人被吸引到屏幕前面。“你们每集里都有喵星人,看来你们都是猫控。”一些类似这样的留言,出现在主创团队微博和博客里。

  外宣定为

  在近一年的制作过程中,陈晓卿给了任长箴充分的信任。虽然俩人有过激烈的争吵,但是仅仅限于业务层面。“陈晓卿可以叫停,可以 换人,这都是他轻易可以做到的。但他还是接纳了意见。创作上有分歧,太正常了。”闫大众说,“这个片子能达到现在的位置,要感谢陈晓卿。从最初的立项,到 最后送到央视一套去播,他是做了大量工作的。”

  任长箴也说:“给我这个舞台、认可我的方案、同意我用F3,这些我要感谢他。我找来的所有分集导演,他没有质疑,他是相信我的。”

  虽然在拍摄中,陈晓卿没有到过现场。但在后期,他投入了很多努力。导演胡迎迎记得,陈晓卿有次来她工作室一起剪样片,一直忙到了夜里三点。

  陈晓卿的代表作有《森林之歌》、《龙脊》等,多次获国际、国内电视节奖项。有着多次带着大集团作战的经验,他有自己的方法论。在《舌尖上的中国》,他坚决不按地域划分导演,让每个导演只负责自己的镜头。这个做法,让投入经费变大,但取得效果非常好。

  《舌尖上的中国》立项之初,就定为于面向国外市场。陈晓卿曾反复强调,要展示国家形象,要让外国人能看懂。

  任长箴在讲香格里拉松茸的故事里,写过一句解说词,“蘑菇这种东西在云南只叫做菌,而不是叫做蘑菇”。她觉得这个挺有意思的,但这句解说词被陈晓卿认为毫无意义,删掉了。“对于外国人来说,你这翻译来翻译去,不就是Mushroom吗?”

  外宣的定为,也难免让内容上的审查更加严谨。

  在第一集《自然的馈赠》最初的版本中,任长箴放置了一个八渡笋的故事:广西去年因为大面积干旱,潮湿炎热的环境消失,八渡笋歉 收,罗文才经营了10年八渡笋合作社没收到订单。在看样片时,有好几位导演觉得特别好。“前面是天时地利人和,大家都喜欢转折之后的故事。”任长箴对于这 个设计很得意。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