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覆灭是宗庙祭器的毁坏,地名的迁徙是图腾的转移。“涿鹿”成为战胜的轩辕黄帝的图腾之一部。黄帝都彭城(今江苏省徐州附近),距离致密、重聚均约一百华里。涿鹿既并入黄帝国土,故而出现了“涿鹿之野”的说法,是以黄帝中心论之。历史的地理从来以胜利者为核心坐标。
“涿鹿”之名最初在汶上县南旺的蜀山、大野泽一带,本是蚩尤国土,也是黄帝和蚩尤争战的地方和蚩尤战败埋身的故土。黄帝打败蚩尤,征服了涿鹿之民、占有了涿鹿之地,邑于“涿鹿之阿”,“涿鹿”之名于是也为轩辕黄帝所有,进而延伸、连接到其原有的统治中心地“轩辕之丘”——彭城。
二、亡国之痛:蚩尤部落遗民何去何从
蚩尤遗民在涿鹿大战之后与华夏族团又抗争了一千多年,战败后陆续背井离乡迁徙蛮荒,非止一朝一代。被驱逐的蚩尤遗民,怀着对家园和先祖宗祠的依依眷恋,在新的聚居地仍然沿用故国图腾,隐忍亡国之痛、以表种族不灭。
史书上说:“黄帝斩蚩尤于中冀。”中冀又是哪里?
古人注释很多:中冀,古地名,指中原地区;正中冀州,曰“中土”;冀州“中土”也,故曰“中冀”;顾炎武先生说:“古之天子长居冀州,后人因之,遂以冀州为中国之号”。“中冀”是上古时代有所特指的“王化”的四渎之域、中原之地。
王青《中国神话研究》认为九黎之君蚩尤的事迹“大多在今山东西部,更具体地说,是在今山东东平、汶上与巨野。”引马培棠先生的话说:这个中土冀州原名当为“兾州”,意思是“人民之土”,后来才转以名北方。怀来涿鹿之名是“将山东的地名附会在河北了,而山东西部之涿鹿在后世反而湮没无闻。”
前面已经提到:中冀之“中”的甲骨文象一支猎猎旌旗。唐兰先生说:“(中)本为氏族社会徽帜。古时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焉,群众望见‘中’而趋赴,群众来自四方则建‘中’之地为中央矣。”“中”是“旗”的初文,引申为“中央”之义。“重聚”就在“中冀”的地域范围之内,汶上古称“中都”,是“中冀”的地名遗存。
晋代王嘉《拾遗记》上记载:“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
今天简称为“冀”的河北省一带在蚩尤和黄帝的时代还没有被开拓,时称“有北之乡”。“北”的甲骨文形象是两个“夷人相背”,透露出“北”初为被倒挷着流放的夷人聚居地。“兾”字即由“单”字演化而来,“兾”的甲骨文形象是双手高举面具而舞蹈,是古代巫鬼教的法事活动。“兾”是“冀”的古文,和“单”都是“中土冀州”的遗存。河北之“冀”是“有北”之“兾”,烙印着清晰的蚩尤遗民北迁的痕迹。
《路史》上说:舜的老师名叫善卷,封地在“单父城”。单父城就是大野泽畔的单县。“单”通“善”,指蚩尤之“民善者”。“单”字的甲骨文形象酷似一个长着极其夸张的长角或突出的眼睛的巫鬼面具,说明居住在“邹屠”的蚩尤遗民的“善者”仍以蜀山为中心。梁山本称“良山”,是“良善之山”;寿张本名“寿良”,意思也是“善者”的聚居地。这里的蚩尤黎民与黄帝百姓事实上已经融合一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