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当年秦始皇统一天下、焚书坑儒时,山东曲阜有毛亨兄弟为躲杀身之祸,逃入深山之中。毛亨博闻强识,靠记忆辑录了《诗经》,就是后来著名的《毛诗》。毛亨没有后代,他精心培养侄儿毛苌,毛苌聪颖好学,才华满腹。有一年,山东闹了瘟疫,毛亨染病去世,临终前他把毛苌叫到床边,说此地不能久留,速找一“福地”,向世人传播《诗经》。于是,毛苌带着女儿离开山东向西北前行,这一天来到一个叫尊福的地方,听到“福”字,想起伯父的临终之言,毛苌心中一动,就在尊福安家落户,传播《诗经》。这个村从此也改名叫“诗经村”。
传说毛苌有一次游于村中的古洋河畔,看到古洋河西侧有一块河荒地,长着一片稀疏的树林,远望树林好像长在一个大浅盒中,如果从树林看四周,又像立于土丘之上。毛苌不由赞道:“实乃风水宝地!这是一条古沙龙盘踞之地,沙龙总有腾飞的一天。”多年后,这里成了冯家祖茔,冯国璋就被认为是那条沙龙。
冯国璋的出身并不显赫,他的父亲青少年时代也是一个勤奋好学、努力上进的童生。但冯父脾气暴躁,最后竟无所成。冯国璋的母亲孙氏很贤惠。冯国璋父亲一生潦倒,夫妻二人将希望寄托在四个儿子身上,最后令冯家光耀的,是最小的儿子冯国璋。
冯家有子初长成
历来名人诞生都有一些神奇的传说,冯国璋也不例外。据说孙氏在生冯国璋前一天夜间,梦见一颗光芒万丈的巨星飞入她的怀中,冯父为此高兴异常,认为这个儿子是天上星宿下凡,将来必然成大器,故取名国璋。
冯国璋因排行第四,故取乳名四儿,生得聪明乖巧,家人及乡邻都喜欢他。只是家境已日渐贫困,到他出生已是糠菜半年粮的光景了。因供给三个兄长上学赴考家资已尽,到他需就学时便捉襟见肘,无以为继了。
为供四儿上学,父母毅然扒了砖房的砖卖了。四儿在这种清贫家境中长大,便格外懂事听话,读书十分刻苦,每天都是早到校晚回家,尤其是午后他总是第一个到校。后来有几位同学发现了他的秘密,原来他家午饭过于简单,冯四儿总是拿着菜团子边走边吃,所以很早到校。
冬天时,冯国璋连棉鞋也没有,脚冻裂了。他为了暖脚,在自己靠墙的书桌下面用土坯垒一个槽子,槽里装满麦秸,上课时就把脚伸到麦秸里去取暖。当时教他的塾师有两位,一是刘秀才,因常穿长袍大褂,人称刘大褂子,另一位是本村的孙先生。冯四儿读书刻苦,成绩突出,很受先生钟爱,同学也敬重他,有的见他吃不饱饭,就常常带玉米饼子到学校给他吃,也有的把他请到家里去吃顿饱饭。
冯国璋后来出人头地了,许多亲友去投奔他,求他周济或谋个官职。他希望孙先生能来,准备以重金酬谢,以报答恩师。可一等再等,孙先生总不来,他忽然明白自己想错了。于是多次写信给孙,请他出来做官,但都被一一谢绝了。
冯国璋卸去总统之职还乡时,带着大批贵重礼品去酬谢孙先生,孙先生却拒不接受,后来冯国璋想了个办法,派人送了二斤茶叶给孙先生。孙想茶叶属一般礼尚往来之物,就收下了,而后打开一看,竟是满盒钞票。他立即重新包好,提笔在一个纸条上写了“有德于人,不可不忘也”,贴在茶盒上派人送回冯府。
偏远贫穷的诗经村成了冯国璋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几十年来,他在北洋证坛波折起伏,从追随袁世凯,到出任民国代总统,其间的证界风云,冯国璋无一不经历,直到他1919年去世时,仍没有从那纷纭复杂的证坛中彻底抽身,但诗经村永远都是他心灵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