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篇《长恨歌》想必每位读者都是耳熟能详,“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更是多少痴男怨女的美好向往。而作者白居易,也被誉为了中国古代最会写情诗的诗人。
从文学的角度看,《长恨歌》以华丽的辞藻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更是以精湛的文笔展现了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旷世恋歌。当然,《长恨歌》中也不乏白居易对李隆基沉醉于声色犬马而对江山社稷弃之不顾的抨击。但是,《长恨歌》所讲述的故事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明文暗码……
《长恨歌》面世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时任大唐周至县县尉的白居易与好友王质夫、陈鸿一道,前往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他的这两位好友身份也不简单,陈鸿是当时著名的小说家,而王质夫是当时王皇太后(唐宪宗之母)的族人,可谓皇亲国戚。
三人在仙游寺谈古论今,说到了前朝李隆基与杨玉环的往事,有感于斯,王质夫提议大家应该记录下当时讨论的感想。于是,白居易一气呵成,写下了《长恨歌》,而陈鸿更是巨笔如椽写下了《长恨歌传》。两部作品都流传于世,但唯独发起人王质夫却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关于王质夫其人,史书上鲜有记载,但白居易却留下诸多诗词,证明了王质夫的存在。白居易曾先后专门写诗寄予王质夫,如《招王质夫》、《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哭王质夫》等诗篇,在《哭诸故人,因寄元八》一文中,白居易还曾写到:“……质夫亦幽论……彼皆少于我,先为泉下人”,可见白居易清晰地表明了王质夫年少于自己,却英年早逝。那么能与名士白居易、陈鸿同为朋友的王质夫,却为何在仙游寺一游中不曾留得一字一句,更是鲜有记载?
《长恨歌》全诗可分为两个篇章,上篇主要描写了李、杨爱情与李隆基失去杨玉环后的落寞与悲寂,是为写实;下篇则明显文风突变,由写实转为写虚。“……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读至此处,仿佛能感受到云烟缭绕的神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