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叫做“凹岸引水,凸岸排沙”。飞沙堰能“飞沙”,名符其实。进人内江的水,自然也会夹带一定量的泥沙,于是内江右岸就凭借伸向江心的一块巨石—虎头岩,起着“支水向南”的作用,把洪水和泥沙逼向飞沙堰泄去,叫做“正面引水,侧面排沙”。还有部分泥沙,则依靠离堆对洪水的顶托和宝瓶口的束水作用,将泥沙回漩至飞沙堰排走。
都江堰设计原理
都江堰的三项工程,鱼嘴分水,飞沙堰溢洪,宝瓶口把关,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思巧妙,珠连璧合,收到“引水以灌溉,分洪以减灾”的效果。内江通过宝瓶口后,再由一系列大小鱼嘴分成万千条灌溉渠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灌溉网,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李冰为了维护都江堰工程,还规定每年的十月下旬,进行修整,也就是掏滩。他在江底埋下了石马,掏滩掏到了石马,就符合要求。“深掏滩,低筑堰”,这是李冰留下的宝贵经验。千百年来,人们遵循着李冰的管理准则,保护着都江古堰。今天,都江堰已经能灌溉27个县市,800多万亩土地,继续养育着成都平原的百姓。
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的东面修了一座“二王庙”。庙宇楼台层叠,古树参天,歌颂李冰治水的碑帖、匾额、诗赋,比比皆是,琳琅满目。在“二王庙”的灌澜亭,还刻着李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治水格言,侧壁上还刻着“深掏滩,低作堰”的“六字诀”。正殿内供着手持绢图、定睛凝思的李冰塑像,塑像端庄凝重,神态自若。“蜀守神功此地留,寒潭深处碧如油。昔年毒龙收伏后,离堆夹水峙千秋”,李冰父子的功绩和都江堰长存。
一直以来成都民间流传这么一句话: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许多老人说这是与李冰治理都江堰埋下的神兽有关,到底怎么来理解这句话呢?今天小编与大家来聊一聊。
上图就是成都成都博物馆里摆着的宝贝,相传是李冰治理都江堰埋下的神兽,那么埋了几只?4只,这是出来的一只,我们先来看看资料!1973年,天府广场钟楼挖地基时就被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被回填,这一睡又是几十年,2010年10月7日,它在四川大剧院工地又被发掘出来。它局部装饰卷云图案,四肢短粗,身体浑圆,造型极萌。长3.3米,宽1.2米,高1.7米,重达8.5吨。
考古人员能初步判断石兽的埋藏时间约在蜀汉末至西晋,故石兽的制作年代下限应不晚于蜀汉,由于这类石雕在完工后可以保存相当长的时间,目前不便对制作年代的上限时间做准确推测,但界定在秦汉时期却是大致不误的。
有人认为,这就是李冰当年打造的治水神兽。李冰治水时打造了造福蜀人两千多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