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门头条

  保护与利用并重侨都文旅前景可期

  据了解,去年,各市区均启动了“五邑天地”项目的建设工作,部分项目已经建成开放,总体进展顺利。蓬江区“33墟街”项目已完成墟顶片区灯饰亮化一期工程、景区环境改造、生态绿化、公共设施升级、旅游标识系统工程;江海区“南岸印迹”灯光提升工程已完成并启用;新会“学宫文心”已经完成盘趣园、新濠景酒店片区升级改造工程;鹤山咏春拳馆形象提升工程已完成首批工程;台山市“沙勿略墓园—大洲湾遗址”成功入选为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首批申遗遗产点,正在加快建设展示项目;开平市赤坎古镇项目已启动安置房建设和古镇项目一期工程建设。

  江门市旅游局局长邝积康曾表示,未来三年,江门旅游的工作思路是“一二三四五六”。“一”是一个总目标:创建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二”是抓好两大产业园区:西部台开恩世遗文化旅游度假区,着重推进产品组合和产品升级;东部环圭峰山旅游产业聚集区,着重推动产城融合、产业融合;“三”是突出三条特色发展道路:世界遗产、企业上市和产业融合;“四”是建立四大体系:运作机制体系、产品项目体系、市场营销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五”是五驾马车抓旅游:旅游局、旅游协会、旅游智库、旅游研究中心、一批平台公司携手合作;“六”就是六界融合:整合证界、学界、旅游界、工商界、金融界、传媒界资源,跨界发展,共赢发展。

  “我们希望,通过未来几年的持续推进,在保护与利用并重的前提下,整合并盘活历史文化遗产,使各市、区的文化遗产资源得到最大限度活化利用。建成一批文化底蕴深厚、深受市民和游客欢迎的文化旅游项目,最终串起‘五邑天地’品牌,全力支撑‘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建设。”在提出对江门发展文化旅游的期望时,赵俊伟说。

  “江门旅游想要走得更远,要打开国际市场必须跟周边城市进行竞合,对外竞合,对内融合。”邝积康表示,江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正是机遇的开始,要么做第一,要么做唯一。

  “江门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刘逸对江门文化旅游的未来非常看好,他表示,江门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加上文化底蕴深厚,如果能够深挖文化,并将其与旅游业联系起来,那么江门的文化旅游前景可期。

  文/江门日报记者李楠楠图/资料图片

  【解读】

  “侨都七律”:泉、楼、海、武、学、工、商

  泉—恩州学泉

  代表“泉”文化的“恩州学泉”,作为潭江发源地,是江门地区自然、历史与文明的源泉,拥有国家地热地质公园和珠三角仅存的原始森林资源,未来将重点打造学泉文化,打造集温泉、森林、航空于一身的特色旅游系列小镇。

  楼——碉楼遗风

  代表“楼”文化的“碉楼遗风”,以侨为魂,以楼为形,是侨都文化的精髓所在。重点打造碉楼乌托邦和旷世碉楼谱等旅游项目,展现遗世侨韵,体验碉楼精彩绝伦的建筑艺术。

  海——海丝游归

  代表“海”文化的“海丝游归”,是五邑华人华侨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站,同时也是多元文化的交汇地,活化海丝文化,未来将构筑大川岛世界遗产旅游区。

  武——岭南鹤武

  代表“武”文化的“岭南鹤武”,是全球咏春文化故里、拳法原点,也是中国最美功夫水乡,未来将以咏春搭台、水乡唱戏,重点打造新型综合水乡风情休闲度假游乐区。

  学——学宫文心

  代表“学”文化的“学宫文心”,是江门市古代的证治、历史和文化中心,拥有千年儒学圣殿。未来重点还原古城空间结构,重塑千年历史发展脉络。

  工——南岸印迹

  代表“工”文化的“南岸印迹”,是江门近代百年工业发展历史的最佳见证,是江门的工业文脉所在。未来将重点保护和活化工业遗址,同时植入文化创意和体育娱乐产业。

  商——33墟街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