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商“文化的“三十三墟街”,作为江门近现代经济文化的发源之地,见证了江门城区数百年风雨沧桑和光辉繁荣,未来将重点打造饭映江门魅港商都的商业氛围,打造集商文化体验、商贸旅游、生活休闲于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
【亮点】
打造“文化之径”串起“侨都七律”
为提高江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合理活化利用和展示水平,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进一步推动江门文化旅游发展。江门还提出基于“侨都七律”来打造“文化之径”发展理念,即以一道(江门大道)一径(中国侨都潮人径)为纽带,依托沿线白沙心学、传统村落、商埠骑楼、碉楼侨圩、工业遗产、海丝史迹等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串联起“33墟街”“南岸印迹”“学宫文心”“海丝游归”“碉楼逸风”“岭南鹤武”“恩州学泉”等人文自然景观,进一步将文化融入旅游,让更多人了解江门文化,并对江门旅游倍感兴趣。
时间节点
●江门文化之径的建设从2017年开始,将用4年的时间遵循“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串珠成链”的原则,构筑起串联人文与自然景观的江门五邑文化之径。
●计划到2017年底,成立江门五邑文化之径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制定文化之径建设实施方案;以“蓬江33墟街——江海南岸印迹”“开平碉楼——台山海丝世遗双绝”2条文化之径建设为试点,启动五邑文化之径建设试点工作。
●到2018年底,完成江门五邑文化之径试点,打造“33墟街——南岸印迹”、“开平碉楼——台山海丝世遗双绝”等2条示范性文化之径。
●到2019年底,各市(区)依托一批拥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至少建成1条示范性文化之径。
●预计到2020年底,东部以“环圭峰山”为主脉、西部以“世遗双绝”为主脉的文化之径全线联接和贯通。届时,布局合理、衔接有序、内涵丰富、配套完善的,具有独特侨乡区域特色和文化传承意义的江门“五邑天地”文化之径基本建成,成为江门新的文化旅游热点。
各方声音
在3月31日结束的江门旅游“六界”融合发展大会上,来自证界、学界、旅游界、工商界、金融界、传媒界的代表们各抒己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对江门的旅游发展表达了看法。
中国旅游智库秘书长、南开大学教授石培华:
江门很世界,也很中国,海外华侨走遍了世界,在田园里收藏了世界。江门将是未来旅游的制高点,江门旅游发展要依靠独特的大资源、大文化、大品牌、大组合、大空间、大资本、大环境,打造多位一体。
五邑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张国雄:
江门的自然、人文、工业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开平碉楼和川山群岛。江门旅游业的发展要注重依靠学术研究,对江门优势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价值进行挖掘,为社会提供有品位、有学术内涵,有故事的旅游产品。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保继刚:
目前广东旅游面临一个极大的发展机遇,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而江门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是后发优势特别明显的一个区域,江门是广东省内旅游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对江门而言,把握机遇,挖掘潜力,发挥文化优势,建立特色旅游目的地是非常重要的。